犀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保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TUhjnbcbe - 2021/11/9 9:13:00
咨询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此文计字,仔细阅读大约用时15分钟

来源:穆胜事务所,文:穆胜,编辑:傅光平

本文系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属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

导读

组织转型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也并不是一场必胜的出征,那么为什么企业还痴迷于组织转型呢?根据我这些年来与企业的大量接触,总结起来应该有三点原因。

一、滋生的大企业病让老板不安

所谓大企业病,就是企业长大以后的官僚化,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内卷。这些官僚的形态可以描述为四类——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指标真空罩。这些现象,真正在企业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应该都有感觉。

部门墙:横向协调困难,调不动资源。每个部门只做一亩三分地的事,多走半步也不愿意,自己的事情又越做越少,部门之间出现了一堵堵厚厚的墙。

隔热层:纵向沟通阻滞,说不清授权。上级要么迷恋权力,要么不敢授权,由于上下级权力分配没有说清楚,市场的信息上不去,上级的决策下不来,老板被困死在办公室里。

流程桶:流程环节无限复杂,一个节点停滞,整个链条停滞。流程越多效率越低,流程里的每个节点都变成了更大的官僚。

指标真空罩:虽然分解了KPI,但这些KPI与公司战略没有多大关系,反而变成了每个人保护自己的真空罩,一句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就万事大吉。

所有这些官僚主义,都让企业内员工的创造力和各类资源被封死,无法创造价值。这些内卷,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但老板一定是最痛的,所以会走向组织转型。但有人也会问,为什么还有大量老板不为所动呢?

这个也很好解释。这些老板相信,只要还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价,任用好人、淘汰坏人,员工依然会被驱动,组织就坏不了。即使现有绩效评价的结果大多没有区分度,呈现纺锤体分布,只要在头部推优推模、尾部鞭打后进,整个组织的风向就不会太差。

另外,加上一些HR们实施的晋升诱惑、降级威胁、组织关怀、科学算命,组织也应该是井井有条的。只要组织大风向不乱,行业有基本的利润率,业绩就差不了,也兜得住人工成本预算,只是人效低一点而已。

这样的看法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这种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会暴露无遗。

二、悄悄逼近的管理双杀效应

我们发现,企业的成长会经历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车库创业期,企业凭借创始团队的组织活力脱颖而出,实现增长。

这个阶段是可以弱管理的,因为团队小,每个人都是无限补位,且不计较暂时的回报。大家心中都有一个想法,把企业做上市,实现财务自由和人生价值。

当然,这个时间窗口只有七年左右。道理很简单,每个联合创始人或高管对一个创业项目的热情大概会持续三年,除非项目持续往上走,给他们更大的期待。而初创团队如果没有一飞冲天,基本就只能通过老板透支信用的方式再折腾一轮,引入新的团队再来个三年。这样一共就是两个三年,中间还有一年的切换期,一晃就是7年。

如果没有在七年里找对战略方向,企业基本就会一直平庸,因为后来进来的人就是职业经理人心态了。战略没有找对的前提下,人才也更平庸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就不用多说了。

第二个阶段是缓冲期,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可以凭借规模经济的优势实现增长。规模经济的爆发力非常强,此时企业会走上业绩快车道。但由于规模增加了,人员也增加,分工更细,层级更多,流程更复杂,KPI无处不在,大企业病一定如约而至。

第三个阶段如何定义完全在于企业的选择,做好了就是蝶变期,做不好就是花样作死期。这个阶段,因为大企业病,规模经济的效应已经触顶,而大企业病却愈演愈烈,完全没有下限。于是,企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根除疗法,即组织转型;要么保守疗法,即维持现状,小修小补。

企业如果选择保守,必然式行不通的。过去,企业可以平庸生存,但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并没有给平庸企业太多生存空间,即使现在有,也可能因为全域竞争的来临而消失。另外,即使能够躲在角落里,企业也会被封死上限,随着产业的衰亡而衰亡,无法寻找第二曲线,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个思路是,有的企业在前一个阶段冲得很猛,希望进入第三阶段后能够大而不倒。但不得不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保有乐观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