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篇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做“灰犀牛”。
继“蝴蝶效应”“黑天鹅”之后,用来形容金融风险的“灰犀牛”一词今年也横空出世。
年7月17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12月21日,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子平台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与北京睿信科联合完成的“-年全球系统性风险A、B报告”成果发布与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成功举办。
《全球系统性风险报告》(下称“报告”)的发布,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尤其全球系统性风险研究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梳理分析,并以全球金融体系为基础,构建了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帮助投资者认知和掌控系统风险提供了一种工具。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以及欧洲的*局动荡,出现了一股强劲去全球化逆流,以规则安排为特征的多边投资贸易自由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影响之下,建立在投资贸易自由化基础上的国际金融活动失去方向感。
作为全球系统性风险的集中体现,国际金融动荡日趋常态化,不仅威胁着各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深刻挑战着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
在去全球化的逆风当口,揭示全球系统性风险,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和更为迫切。
为此,12月21日,一本描述和分析当前全球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的专著《全球系统性风险报告》公开出版发行。
报告总撰稿人之一,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博士介绍,报告中以全球股指、汇率、债市、经济物价和经济潜力五大维度价格体系为基础,构建了实时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包括全球系统性风险、区域系统性风险、国别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可以作为全球风险导航的工具。
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在50—60临界值附近,全球经济形势仍不稳固。核心风险是发达国家经济潜力较小,过度宽松的货币*策限制了其恢复,同时结束宽松货币*策对债券市场、过度上涨的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冲击不容小视。
自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受宽松货币*策的影响,发达国家股市大幅上升,美国股市大幅上升了近四倍。年11月以来,美国股市风险显著上升。未来美国股市、债市或现双重压力,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溢出效应,部分过度依赖股市和债市投资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从中美系统性风险指数趋势看,方明分析,中美两国系统性风险指数出现明显差异,中国系统性风险指数日趋改善,美国系统性风险指数日趋恶化。这个差异主要取决于两国经济潜力风险子指数差异、股指风险子指数和经济物价风险子指数的差异,而国债风险子指数与汇率风险子指数差异不大。
美国坐拥世界货币美元优势,而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启步,美国是在全球平台上管控风险与机遇,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其系统性风险常常给世界带来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其转移系统性风险常常给世界带来较大的动荡。
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使东亚的地缘*治压力日益上升,将中俄定位为“修正主义者”,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大规模减税等一系列行为,都是美国为转移自身系统性风险压力不断上升的压力,其目的在于促进海外资金流入美国,解救美国货币*策和金融市场困境。
从中国系统性风险指数看,方明表示,我国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改善趋势,发展机遇非常明显,但仍需保持对系统性风险的高度
中国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国际化风险,而国际化风险和国内风险联动,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变成整个大系统的问题。
报告还提示,中国尤其应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伍聪在研讨中预计,明年中国的货币*策会适度宽松。应建好防火墙、放慢金融开放速度,对内稳住房地产。
方明说,“一带一路”系统性风险良好,这得益于汇率与股指相对稳定,经济潜力高,经济增长与物价相对稳健,但国债投资风险普遍较高。但西亚北非子区域的系统性风险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宗良在会上提出,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是很好的新兴全球化方案,“一带一路”是新兴全球化重要的力量。希望“一带一路”区域成为全球资金洼地和未来全球增长点,应该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洼地。
从金融机构看,37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呈整体改善趋势。有些银行暗藏危机,报告建议高度
指数显示,当前美日系统性风险较高,英国脱欧导致其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系统性风险日趋一致,当前系统性风险改善明显,欧元区和欧盟发挥恰当的作用。金砖五国系统性风险呈现出整体好转的趋势。
谈及为何要做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时,方明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全球系统性风险不断爆发,但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在预测和防范时都不如人意。例如年全球金融风暴等,因此,对全球系统性风险研究非常关键。
第二,中国已经迈入全球化经营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三阶段,第一打开国门“引进来”,第二把门槛降低“走出去”,第三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标准中国开始全球经营、全球化战略。事实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风险无处不在,损失也非常大。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掌控好全球系统性风险与机遇。
第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非常重要,十九大报告有九次提“风险”。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风险防控措施和方法有一定国际性。
开展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的研究,具有四方面实践意义:
第一,对于全球系统性风险监管而言,不管是各国际组织,还是各国宏观审慎监管,都能提供一个可不断优化发展的、实时的指数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目前全球系统性风险监管乏力、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的难题。
第二,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中国而言,既可以提升自己在全球系统性风险监控上的话语权,促进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也可以实时监测全球系统性风险和国内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金融改革中的系统性风险,控制风险的爆发和传染。
第三,可以将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演变为全球定价标准,推动全球定价标准的变革,从而使中国在全球评级和风险评价中拥有全球一致标准的话语权。
第四,是可以将全球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演变为全球风险规避工作或保险工作,可在指数交易中规避全球系统性风险。
方明表示,中国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际化风险。国际化风险、国际风险和国内风险联动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在某一个阶段突然发现一个国内问题或者国际问题变成整个大系统的问题,这是值得特别
《全球系统性风险报告》分为A、B两本,分别为《—年全球系统性风险与机遇报告:以全球系统性风险理论与指数体系为基础》和《—年全球系统性风险与机遇展望:掌控“灰犀牛”与“黑天鹅”打闹的世界》。报告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子平台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与北京睿信科联合完成,并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作为“领导干部推荐读物”出版。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经济观察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等
编辑:西南财经大学新媒体中心
更多西财图文↓
因为这里是西财
报考西南财经大学的10大理由
西南财经大学-学年校历正式发布
40张西财人专属手机壁纸天天把母校捧在手心
西南财经大学衣、食、住、行、学全攻略
致新生:在西财,你不得不去的那些地方(上)
致新生:在西财,你不得不去的那些地方(下)
图书馆自习室大变样,这么漂亮的自习室你心动了吗?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
学术讲座丨学校通知丨团委通知丨历史消息丨空教室丨图书馆丨本科招生丨研究生招生丨各部门电话丨各学院电话丨校园导航丨西财简介丨专业介绍丨交流项目丨校车丨校历丨常用网站丨首页
如果觉得还不错,请给我们点个赞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