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宾川上川坝子最南端的帽山脚下,坐落着一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响水村,百年古石桥犀牛望月桥和响水石拱桥给人们带来通行便利,历经风霜的文昌宫装点着古朴的山村,穿村而过的“引洱入宾”输水干渠给村庄带来洱海甘泉,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享受着山村的静谧。
响水村虽小,但过去一直是州城、宾居等上川坝子的人们,从这里翻帽山到达祥云、弥渡的必经之地。年4月19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四师就是从祥云出发,越过梁王山进入宾川,途径关坡到永福哨,从响水村响水石拱桥、犀牛望月桥经过到达宾川州城,与部队会合后攻占了宾川旧县城州城,北上抗日,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响水村东北面是响水箐,西南面是达杨箐,上世纪初,由于生态植被较好,两条大箐来水量充足,形成响水河和达杨箐河,隔断了宾川上川坝子外出的南通道。同时,地处响水村背后的帽山风水较好,是旧县城州城地区达官贵人的祖坟场地,每年到帽山祖坟场扫墓、参加黑龙会等活动,由于两条大河的阻断,通行十分不便。
大罗城贡爷于登科则认为不但不方便,还断了于家的龙脉,必须续接,后代才能兴旺发达。大约民国初年,于贡爷家请来风水师和建桥师傅,在达杨箐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桥。响水村丁开荣、李国顺等人参与建桥,负责“拓土基”(一种用粘性较好的泥土,加入稻草节、水,踩踏混匀,用长方形模子填压晒干后形成的土块)用于支砌拱桥架子。石工由上川坝子著名石匠完成。大约民国2年,石拱桥建成,因石拱桥酷似一弯明月,取名“犀牛望月桥”。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因为得了犀牛望月之宝地才登上帝位,犀牛望月寓意风水好,对后世子孙发展大吉大利。福建省惠安县三趙宗祠楹联“犀牛望月三趙渊源,湖山发迹万世流长”,清楚地表明惠安三趙祖源就是有犀牛望月风水宝地的泉州甲第巷大宗祠,赵氏在湖山祖墓的护佑之下,子孙万代,福泽无穷。
旧县城州城地区达官贵人认为,过犀牛望月桥,经响水村到达帽山,是他们的风水宝地。石拱桥下方桥体上的犀牛望月图,历经几代人不断临摹涂描,依然清晰可见。
犀牛望月桥位于州城镇山岗村委会南2公里响水三队西侧,横跨达杨箐河,为单孔石拱桥。一百多年来人行马走,桥面磨损较大,桥栏已不存。现存残桥长26.5米,宽4.3米,还一直是响水村主要人马通行石拱桥,也是宾居坝子进入响水到达祥云、弥渡的必经之桥。
由于达杨箐较深,用料较多,石拱桥建成后,用于搭建拱桥桥架的“土基”数量较大。村中人士商量后,决定用这些现成的“土基”,村民投工投劳,在响水村西南角小山包建一座文昌宫,既作为村民祭拜的重要场所,也作为私塾教书育人之地。
大约民国5年,响水村文昌宫建成,并陆续修建了厢房,塑起了文昌帝君等塑像,栽种了树木花草。目前,在院子的东北角留下的一株直径约1.5米的百年老缅树,每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后来,又在响水村东北面的响水河上修建了另外一座石拱桥,取名“响水石拱桥”。该桥位于州城镇山岗村委会山岗南1公里处的响水村东北角,与犀牛望月桥遥相呼应。响水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保存基本完好,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2.4米,宽4.3米,高8.7米,桥面磨损较大。犀牛望月桥和响水石拱桥对研究宾川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杨宏毅/图文
午餐肉/编辑吴松江/审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