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黑天鹅”事件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认识根深蒂固,没有人怀疑。但随着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欧洲人的想法因此一百八十度翻转,这个“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
“黑天鹅”事件突如其来,小概率甚至极为罕见(偶然、意外,知识中没有储备),但影响极大而且不可预测预见,出乎人们意料,对其进行预防的难度也异常之大。“黑天鹅”事件往往被认为是对惯性思维模式的彻底颠覆。
“黑天鹅”事件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通常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人们的认知,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
拿铁路运输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意外事故,比如天气恶劣致使接触网坍塌、严重水害造成设备故障甚至行车中断、机动车辆侵入线路发生碰撞等。这些事故的特点是非正常、不可预测,可一旦发生就会给铁路运输秩序带来较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冷门”事故,就是我们安全生产领域中的“黑天鹅”事件。
年年初大雪让一些地区和城乡居民感到有点措手不及。1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内发生了16处BRT公交站台顶板倒塌,致1死28伤。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还就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其实每一天都被"黑天鹅"环绕着。
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颇似“黑天鹅”事件,因为其硝化废物长时间堆积而发生自燃随后引起爆炸,难以预测(必须进行科学的预测试验才能准确把握),的确具有意外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实际上还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
二
安全生产“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看似体型笨重(可达2-5吨)、反应迟缓,因此人们往往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跟自己关系不大。一旦灰犀牛从远处狂奔而来,定会让人猝不及防,难以躲避,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灰犀牛”事件是指具有明显迹象的、屡屡发生、大概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屡屡被人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危机,最终有可能酿成影响大的事件。
“灰犀牛”事件是一个过程,从不突发,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在初期便可察觉,但往往被人视而不见,但是它是可预测、可感知、可预防的。
安全生产“灰犀牛”事件是与安全生产“黑天鹅”事件相互补足的概念。
绝大部分安全生产风险引发的事故都属于安全生产“灰犀牛”事件,比如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素质低下,惯性违标作业、落实工艺标准不严格、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安全生产制度束之高阁等,看似都是些小事,都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老生常谈”的内容,事故的确不会天天发生,我们早就看到却又视而不见,容忍了风险的暂时或持续存在,甚至为这些风险的存在准备了充分的理由,这些潜伏在我们周围、眼皮子底下的安全风险冒出头时,事故发生,我们才发现,原来“灰犀牛”的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再比如,近年来频发的电气火灾,私拉乱接电气线路、电器超负荷运行、不及时关闭用电设备这些危害大家都很清楚,但很多时候却选择了视而不见。在没发生事故之前,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些风险,以为“灰犀牛”不会来,当被“灰犀牛”猝不及防撞翻时,已无力应对。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以及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危化品、火灾事故就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它们全部具备“可预见、高概率、后果严重”的特点,如果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这些事故必然会发生。
三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表明,事故的发生都是必然而非偶然的,安全风险管控不当,风险演变形成隐患,隐患未及时消除,隐患升级导致事故,这是事故发生的内在基本规律和链条。
企业不把风险关进笼子里,就把自己送进监狱里。把风险关进笼子里,简单的说,就是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从而切断事故链条,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什么是风险?
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达到可接受风险要求即为安全,反之即为不安全。
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指可能引发事故的人、机、环、管的缺陷。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全面、准确辨识风险
风险辨识,也就是查找风险点,是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全面、连续地对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可能引发事故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后续开展风险研判,进而有效管控风险提供基础。
风险辨识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认识到风险,才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风险辨识一定要思路清晰,突出全员参与和系统性的原则,覆盖全工艺流程、全区域、部位、作业场所、设备设施、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以及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另外,风险标识不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