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灰犀牛”
公元前年,领战国变法之先的魏文侯、魏相李悝相继去世,他们各自的继任者,魏武侯、吴起有过一次有趣的谈话。
谈话是在黄河上进行的。
当时魏武帝与吴起外出巡游,坐船沿黄河顺流而下。船至中游时,魏武侯放眼两岸,不禁感叹:“山川是如此的坚固险要,这才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啊!”
三家分晋后,魏国横跨黄河南北,地处中原、诸国之正中,是当时最富庶、人口密集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四战之地,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在这种情况下,魏国能成为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的第一任霸主,魏武侯可能觉得功劳主要应该算在山川地利之上,所以才有此感叹。
这话透露出的另一层信息是,魏武侯觉得,魏国当时最大的危机是,那些意料不到、不受控制的诸侯征战,可能一不小心就把魏国当成战场,殃及无辜。对此,雄山峻岭、城坚墙高、关固兵强当然是最好的防范。
吴起可不这么看。这边魏武帝刚感叹完,那边他就直接反驳过去:“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国家的无价之宝在于德*而不在于地势险要。
当时吴起是魏国西河守,也是魏国法家一脉继李悝之后的代表人物。他所言的“德*”是李悝在魏文侯时期进行的变法。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吃变法“螃蟹”的,比商鞅还早。魏文侯任用李悝先后废除世袭制、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制度基础。这是历史公认的魏国成为战国初霸的根本原因。吴起之所以直谏“在德不在险”,因为他看到了魏国面临最大危机——变法“德*”面临打压、停滞的风险。
仅以相位之争为例。李悝变法第一条就是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吴起率兵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威望能力都有,但魏武侯却任用有显贵家族背景的田文为相。
提出自己观点后,吴起举了一大堆例子想说服魏武侯。可惜魏武侯只是淡淡说了句“善”,再无其他。
如果说魏武侯看到的是“黑天鹅”,那么吴起看到的就是“灰犀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
“黑天鹅”大约四百年前被提出来后,就一直强调要防范难以预测、不受控制、概率非常小的危机,但这往往导致对那些近在咫尺、发生概率高、影响大的潜在危机视而不见,就像不愿正视一头向你冲来的巨大“灰犀牛”。
两种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不是说魏武侯防范“黑天鹅”就错了。“黑天鹅”要提防,“灰犀牛”也要正视,但事有轻重缓急,“灰犀牛”应优先于“黑天鹅”。
对于魏国而言,之前的变法虽然略有小成,让国力转盛,但魏武侯即位后,不仅社会各种问题未解、危机仍在,变法本身也受到旧贵族打压,面临停滞乃至倒退,这是魏国最大的“灰犀牛”,应当优先于“黑天鹅”处理。
道理很简单,一则变法是魏国强大的根基,二则每一项变法制度都有时间效应,需要不断优化调整才能保持向上的活力。如不优先处理,变法一旦停滞,难免僵化,以致国家失去繁盛的根基。
可惜魏武侯搞错了顺序,只看到外没看到内,只看到“黑天鹅”没看到“灰犀牛”,导致变法停滞,吴起、商鞅等变法人才纷纷离开魏国,国力衰落,慢慢被秦国赶超,终于灭国。
相关阅读“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灰犀牛是非洲常见的一种动物,体型笨重,反应迟缓,善于借助植物隐藏起来。世界著名财经作家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她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比“黑天鹅”所指的低概率、巨大影响事件,“灰犀牛”指的是可怕的、明显的、高频率事件。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事件背景
年7月17日,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今年3月,新华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