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从封建王朝存在开始直到最后经过辛亥革命,标志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朝迭代。但是无论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存在。
但是在封建时期,因为大多数的官员选拔都是经过天子认可,并且由封建君主进行分配,派遣到不同的地方任职或者是经过皇帝考核成为一名京城官员。
但是在出任成为一名新的官员时,其他朝廷官员并不知晓是何人而且是什么职位。特别是被外派至各个地方成为父母官时,那么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识别呢?
因为封建王朝的官员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官服,与此同时,不同的官服代表不同的封建等级,所以当时的人们再见到不同的朝服时便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官员职位。
一、明清时期“补子”出现
封建时期的官员衣服主要可以区分为朝服和常服,朝服也就是俗称的官服。唐朝时期吸收了东西周乃至汉与魏晋之风,严谨端庄又有飘逸之风,精致华贵。
对于不同官员等级的区分,主要是以官员朝服上的颜色进行区分,不同品级的官员,都会有对应的官服。根据《旧唐书》上的记载,武则天规定紫色官服是三品及以上的官员所穿的官服。
而深绯色所传官服为四品的朝服五品着浅绯色官服,而六品官员则穿深绿色的官服。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不同官员等级的区分,而宋朝在此之后也一直沿用唐朝的官府颜色制度。
但在这基础上,还是创新了一些新的官服制度。比如在唐朝原有的品色规制上,通过服饰来巩固等级制度,通过这种服饰制度来加固皇帝统治,让百姓对于封建官僚制度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体现。
但是官服上“补丁”的出现还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时期,官服恢复了汉朝的传统服饰,又吸取了绣袍的意义,并且更加具象化,用不同的动物来象征不同的官阶地位,制作了更加精美,而且绣有大块补丁的官服。
但因为“补丁”是百姓对于自己衣衫褴褛的缝制,所以为了更好的区分于与普通百姓所缝制的图案的区别,将官服上的“补丁”称为“补子”。“补子”就是官服上的花纹图案,鲜明的显示了官员的等级。
根据《明会典》记载:“官职为公爵、侯爵和伯爵以及驸马的官服上所绣的是麒麟和白泽。”而另外也有史料记载:“明朝定制的官服,不同品级的官位也各有花样。
文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多用飞鸟,象征文官的文采飞逸,而武官则采用走兽,象征他们的勇猛和强壮。”
二、清朝“补子”延续
到了清代,统治者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将明朝的汉服改良。调整了补子的尺寸,并且在边缘上还加以花边进行装饰,同时摈弃了品色规制,不同等级的官服都是采用石青色这一种颜色。
将“整补”改变为“双补”。但是与此同时,他也保留了明朝在官服上缝制文禽武兽的图案的风格,这也是“衣冠禽兽”的由来,但这个词在清朝时期是属于褒义词,表示一个人有才华有谋略,而非如今的贬义词。
总体而言,清朝的补子图案更加完善,如果出现误穿官服是要判处重罪的。在清朝时期,文官官服上的补子一般可以分为:一品官所穿的服饰图案是仙鹤。
二品官员所穿的服饰为锦鸡,孔雀是三品官员所穿的图案,四品是鸳鸯,五品是白鹇,六品是鹭鸶,而官职位于七品的人所穿服饰为鸂鶒,八品是鹌鹑,蓝雀是九品的官员所穿的官服。
而武官所穿的官服的品级也有另一种规制,一品武官所穿的官服上所绣的图案是麒麟,而狮子是二品官员官服身上的补子,三品官员身上的官员是豹。
但是老虎却是四品官员身上所穿官服的图案,熊是五品补子,六品是彪,犀牛是七、八品官员官服上所缝制的补子,而海马则是九品官员身上的官服。
三、“豹”地位高于“虎”的原因
就现如今来看,老虎是山中大王,为什么在清朝官职的分配上,豹子的地位反而比老虎更高呢?主要是有以下的原因:首先,据史料记载,老虎多是在东北地区活动,满清的女真族在入关之前一直便在东北地区生活。
而满清人主要是以打猎游牧为生存手段,因此在生活过程中很可能与老虎打过交道,甚至是在老虎底下吃过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满清人对于老虎的印象会更加低。
其次,豹子在古代人的眼里,更像是家宠的存在,通过驯养可以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宠物,多数在朝廷中,只在观赏狩猎的时候出场,和普通人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因此普通百姓对于豹子的印象就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符合百姓对于朝廷官员的印象,所以豹子的地位会比老虎更高。
纵观封建王朝的更朝换代史,可以发现虽然不停的推翻前朝,但是当前的朝代也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并且吸取前朝的可取之处,所以封建君主集权制度越来越完善,而官服上的补子就是一个证明。从最开始的并不做明显区分,到唐朝依靠颜色来区分,再到最后根据官员官服身上的图案,也就是补子做出官员品阶的区分。
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老虎的恐惧更深,常常给别人一种贬义的感觉,比如“虎狼之心”等等,而豹子因为可以驯养,甚至象征了君子的美好品质,比如“君子豹君”。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