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文化知多少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藏在文物
TUhjnbcbe - 2025/5/30 21:42:00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在看似遥远的古代,还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都是强而有力的武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只不过,由于所处时代的思想限制,它们也有些本质的区别。

记得在历史剧中,总能看到一群人簇拥着宫廷宦官下跪接旨、山呼万岁的场景。其实,这里所颁布的圣旨,就是古代法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也象征着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不容违逆的权威。

除此之外,像玉玺、丹书铁券、乌纱帽、官员的补服、婚书契约、惊堂木等物品,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些与法律法规相关的物品,经过岁月的洗礼,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文物,承载着真实的历史。

在我国《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等多家专栏作者江隐龙的笔下,有一部题材新颖的文化著作,叫做《法律博物馆》。书籍的内容,正是以这些被人津津乐道的文物为媒介,讲述了古代法律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每个朝代所展现出来的微妙差异。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

一般来讲,圣旨是君主向臣民发布的下行文书。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圣旨仅仅是君命文书的一种,其正式出现是在元朝时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君命文书的文风是不断变化的,且开头语并不是人们如今所熟悉的版本。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诏书多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比如,唐朝诏书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所以多以“门下”开头。又比如,在元朝时期,开头变成了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才将诏书开头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由于君命文书的文体和定义对民众来说较为复杂。于是,圣旨又逐渐成为君命文书的代名词,在民间广为流传。

免死金牌般的“丹书铁券”

在古代时期,皇帝会给有功之臣提供丰富的奖赏。其中,丹书铁券是最让人眼红的。因为拥有了它,就拥有了相应的特权,甚至可以用来免除死亡的惩罚。不过,若是仅仅只把它当做免死金牌那就太狭隘了。

从本质上来说,丹书铁券是君与臣之间的一种契约。然而,随着丹书铁券的泛滥,诸多的隐患也就出现了。在明朝时期,持券功臣会仗自己有丹书铁券而知法犯法。这时,丹书铁券就不再是护身符一般的存在,反而成了催命的黑白无常。

再加上,皇帝的心思变幻莫测,倘若不想容忍臣下的肆意妄为,那么丹书铁券的功用自然大打折扣。由此可见,丹书铁券虽有免死金牌之名,但实际上并不可靠。因为这种特权本身就是封建统治者们拉拢臣下的一种政治手段。

官员补服上的“禽”与“兽”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被称为“禽兽”。不过,明清时期的官员们却习惯把各类“禽兽”绣到自己的衣服上。这种绣着“禽兽”纹样的布料就是补子,而缀有补子的衣服则被称为补服。

至于为什么要绣这些“禽兽”纹样,我想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就是用来区分官阶大小的。其中,文官用“禽”,武官用“兽”。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九品黄鹂鹌鹑练鹊。

相比之下,武官所用的纹样则没有文官那么分明,具体为: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犀牛海马。毫无疑问,这些补服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体现。不过,随着时代的落幕,谁又能说这些制作精良的补服,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

《法律博物馆》是一部读起来非常有趣的文化普及著作,其内容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物与法律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当回头来看,你会发现法律不仅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反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历史文化#

法律博物馆:文物中的法律故事(中华馆)京东好评率8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57.4购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文化知多少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藏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