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人类祖先的狩猎生涯,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聪明了!
大约万年前开始的中更新世,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长期劳动生活炼的人类,身体结构越来越接近现代人了,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显署地提高了,社会组织也进一步发展了。
对于中更新世的人类,人们是比较熟悉的。年起在印度尼西亚爪唯岛发现的爪哇猿人,年起在我国北京郊区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还有德国的海德堡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又叫阿特拉猿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以及前几年在匈牙利发现的材料,都属于这个阶段。总计化石地点不下10处,化石的个体数已逾。这些人的四肢基本上“现代化”了,可是头部却保留一些似猿的特征,例如头盖顶部有强大的矢状嵴,眼眶上有突出的眉嵴,吻部前伸,缺少下颏,等等。他们的脑子也比较小,平均脑量只及现代人的3/4。因为这个缘故,加上他们过去被当作最古老的人,所以一向被称为猿人。近十多年来,世界上陆续发现了年代比他们要早得多的早更新世的人类化石,“最古老的人”这顶桂冠被夺走了。为了适应新的情况,人类学家们作了一些调整,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分类学名称一一直立人。考虑到国内读者的习惯,本文仍沿用猿人这个称呼。
在人们的印象中,猿人是非常非常落后的。其实不然,下面,让我们看看在早期人类遗址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北京人的材料吧!
在这个著名的遗址里,同人类化石和石器一起,发现了大量被打碎或烧过的动物骨头。鹿、野猪、马和水牛的骨头很多,前两种动物的个体都在千件以上。这样大量的肉食,只能来自打猎。遗址里还有一些犀牛、象等大型的厚皮动物的碎骨。他们也许是在遭受剑齿虎一类猛兽袭击致死后才被北京人拖回住地来的。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被人们杀死的可能性。总之,同早更新世还只能捕捉小动物的原始猎人相比,中更新世的猿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猎人了。他们不仅能够比较有把握和比较经常地猎取鹿、马等中等大小动物,而且有时也能杀死大型的野兽了,打猎已经成为猿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当然,这决不意味着猿人光靠食肉过活。植物还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另外凡是可以充饥的东西,如鸟蛋、雏鸟、昆虫、蛇、龟、蜥蝎和种类繁多的鼠类,他们决不会轻易放过。在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层里,被烧过的鼠骨成堆,数量很多,清楚地表明“红烧耙子”是北京人“筵席”上的一道常菜。
猿人是怎样打猎的呢?他们的工具还很简单,除尔出现的石球(一种投掷武器)外,几乎没有一样称得上是猎人们的“常规武器”的。不过,从这些工具所具有的砍砸、切割和刮削功效推断,当时很可能使用木质的穿刺武器打猎。由于在英国和西班牙发现了这时人们留下的削尖的水松木矛,上述推断便有了直接的证据。根据民族学的资料,在野兽逼近的情况下,这类简陋武器可以发挥出一定效力。北京人遗址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发现的大批肿骨鹿和葛氏斑鹿的角的标本中,几乎所有肿骨鹿的角都是代表鹿角脱落时期(鹿类的角一般在一年中比较寒冷的季节脱落)的个体,而葛氏斑鹿的角则都附在头盖骨上,表明两种鹿是在不同季节猎取的:葛氏斑鹿猎于夏季及初秋,那时它们就食于附近的草原上;肿骨鹿则多得于晚秋及初冬,那时它们由北方通过西山向南迁来。上述事实暗示:北京人可能已经掌握了季节变化的知识和较多地了解动物的习性。他们在动物迁移的路线上选择有利的地形,用埋伏、包围、偷偷接近和跟踪追击等方法捕获兽类。
对付那些大型野兽,远古的猎人也有巧妙的办法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科学工作者从中更新世的湖相沉积层里挖出三只野兽—一只大野牛、一只西洼兽(一种有角的长颈鹿的近亲)和一只双角展开宽达3.7米、身体比野牛还大的似羊动物—的四肢骨,它们原封不动地笔直插在黏土层中。同时,在附近的临时营地遗址里则散布有吃剩的骨头和肢解猎物用的石器。现场的情况告诉我们:三只猛兽是被勇敢的猎人们驱入湖边或沼泽地齐腰深的泥淖中而陷于绝境的然后又被猎人们用简单的工具从容地肢解成几大块拖走,但深深地陷在泥里的四肢未能取出来。
猿人已经普遍用火了。在北京人遗址里保存了好几个灰烬层,其中一个最厚的地方达6米。灰烬里面含有木炭碎屑、烧过的碎骨和石器,经过化验,证实是北京人用火的遗迹。这样厚的灰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堆成的,说明用火是北京人的一件常事了。尽管目前无法考证他们是否已经学会人工取火,但是,他们具备了管理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看来是不成问题的。火不仅被用来照明、取暖、熟食,还用来防御猛兽侵袭、围猎和制作工具。前面提到的在英国、西班牙发现的木矛,矛尖是在削好之后再经火烧硬化的。北京人在从鹿头上截取鹿角之前,先用火焙烧角根的部位。经过这种处理,鹿角就比较容易砍下来了。
用火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它增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独立性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恩格斯将用火和动物驯养评价为“两种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它们“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因为用火,更加缩短了消化过程,使肉类食物更加丰富,成为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对于促进人类的体质,特别是脑的发展意义很大。我们看到,在中更新世结束时,人的脑量已经达到现代人的平均水平了。因为掌握了火,猿人不仅在温暖时期,甚至在寒冷气候的条件下,也能在温带站稳脚跟了。根据各地发现的材料,猿人的分布范围扩大了。几乎整个非洲(除了千旱的沙漠和热带雨林)以及西起英国、东迄华北的欧亚大陆南半部都有他们的足迹。也正因为掌握了火,黑暗、潮湿和猛兽经常出没的洞穴开始被人们利用为蔽身之所了。
猿人仍多半在湖滨、河岸地带活动。营地是流动性的,打猎活动需要人们经常更换住地。但是,有利的打猎地点常常在过一些时间之后又会被人们重新占据,从而留下了一层层互相迭压,其间常有间断的人类居住遗迹。在这点上北京人遗址给人的印象最深。这个洞穴遗址共13层,含北京人化石或遗物的堆积厚度将近40米,说明北京人在里面断断续续地住了很长时间(有人估计在30万年左右)。也可以说,北京人已经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了。
关于猿人的社会组织,考古学上仍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我们可以根据这时的经济生活来作一些推论。
猿人已经是比较熟练的猎人,能够比较有把握和比较经常地猎取中等大小以至大型的动物,但是他们凭借的武器却很简陋。那么,如果不依靠集体的力量,没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缺少有经验、有能力的首领,恐怕是难以想像的。北京人遗址所暗示的相对定居的情况,说明他们的集体已经比较稳定和牢固了。同时,打猎活动必然会促进男女间的劳动分工。所以,我们推测:在早更新世已经出现的血缘家族这种最初的家庭形式这时更加充分发展了,并且到了这个时期的后阶段(中更新世末期)家庭组织在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的基础上,很可能连姊妹和兄弟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开始被禁止了。这样,人类开始进入以族外婚为特点的氏族社会。每个集体(氏族)有多少成员呢?有人根据北京人遗址的材料,估计每个集体可能有二、三十人;也有人估计要多一些以。但任何一种估计都缺少确实的证据。不过有一点很清楚:每个集体的大小随各个地区食物资源状况的差异而不同;在进行重要的围猎活动时,可能由几个集体联合起来进行。(待续)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