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这种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好长时间了,估计它的起源还要早于我们人类祖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生存在远古时代已经灭绝的几种犀牛,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远古生物已经消失的几种犀牛吧。
披毛犀
披毛犀浑身披着御寒的长毛和浓密的绒毛,它的头骨较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耳朵细,在额头和鼻骨上各生长着一个角,前大后小,鼻角较大,是扁平的,向前突出,没有门齿,颊齿的齿冠很高,玲琅表面有许多褶皱,它们的四肢短粗,非常的强壮,披毛犀主要栖息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广泛的生活在凉爽的草原,苔原,和冰缘地带,能够抵御寒冷的气候,成为当时北方最繁荣的一种冰河巨兽,它们的迁徙能力很强,鼻角能用于清除地面的积雪以寻找食物。披毛犀在进食的时候用后面呢的颊齿将植物咀嚼,它们的牙非常适合咀嚼质地干燥,容易磨损牙齿的草本植物。
副巨犀
副巨犀是一种早期的无角犀牛,其中天山副巨犀是副巨犀家族中体型最大成员,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最大的陆生哺乳类动物,天山副巨犀的身长达到9米,体重超过远古的大象,鼻骨长而薄,肩膀离地面约为5米高,抬起头来约7米左右,它们是陆地最大的草食系动物,一天至少要吃掉千克左右的食物。
板齿犀
板齿犀生活在更新世时期欧洲,亚洲中部和东北部的草原地带,它的体型较大,头部比较圆,在额头上长了非常大的长角,头骨长度一般在90厘米左右,体长达到4-5米,身高超过2.5米,它的骨骼粗壮,四肢短小,但是在草原上的行动能力和奔跑速度都相对较快,板齿犀的牙齿也很特殊,它们呈现长柱状的方型,褶皱特别发达,白垩质也很丰富,比较适合以较硬的草类为食。
大唇犀
大唇犀生存在中新世以及早上新世欧洲南部和亚洲开阔的草原上,它是一类头上没有角,形态奇异的犀牛,因具有宽大的下颌和二枚带锋利齿刃的巨型下獠牙而得名,大唇犀的头部较短且接近菱形,大约在50厘米左右,鼻骨细弱,鼻子上没有角,它们巨大下门齿呈现獠牙状,向上外方向生长,翻转,高冠的颊齿覆盖着丰富的白垩质,它们的身躯十分强壮,四肢粗短,前后脚趾都是为三趾。
两栖犀
两栖犀生活在晚新世至早中新世时期,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地区,它们的头上并没有长角,体型较大,身躯粗壮,行动笨重,体长大多数超过3米,有的可以达到4米,它们的牙齿比较特殊,门齿和前臼齿退化的非常厉害,但是臼齿却变大变长了,而且上下犬齿都和粗壮而锋利,主要用于求偶和敌害搏斗,它们生活在水流比较慢的河流或者湖泊湿地中,依靠多汁的植物为食,由于四肢比较长而脚短,所以不能快速奔跑,但是却适合在软陷的泥地上活动。
跑犀
跑犀生活在始新世至中新世后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森林或灌木丛地带,跑犀的体型比较小,骨骼较轻,颈部长而灵活,背部平直,腿比较长,前脚上有四个脚趾,后脚则是三个脚趾,它们的头骨较为粗壮,鼻骨上并没有长角,门齿和犬齿锋利,臼齿是低齿冠,比较适应吃粗糙的草类,它们身体非常适合在植物之间穿梭,成小群活动,寻找食物,它们的视力很好,奔跑速度迅速,白天黑夜都可以活动,常常到开阔的林地或者河湖边上活动,利用速度躲避天敌的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