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
作者:元昭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还有一个多月,我国金融防风险攻坚战就要迎来收官之年。昨天(11月2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专题详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就攻坚战下一步重点工作做出部署。
风险攻坚行至收官,但金融稳定却是一个永恒课题。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内在不稳定的,因此,监管的制度性设计远比短期政策调整更加根本有效。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金融体系面临哪些新特征风险?监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优化金融稳定制度框架?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联合举办“金思汇”第2期,会议主题为“金融稳定的风险评估与政策启示”,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主持会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外汇局、中投公司、蚂蚁金服等机构的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并非传统风险,这类新特征风险的出现,使得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且监管体系的一些问题也在影响监管效率。
对此,与会专家指出:在金融稳定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监管的目标、逻辑以及政府在监管中的作用,并及时更新监管手段与理念应对新风险。金融稳定是指系统的稳定,而不是指每一个金融机构都稳定。监管层在金融条件宽松和风险偏好强烈的情况下需要对未来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下行风险保持警惕,因为金融脆弱性可能会滋生其中。资产价格的表现对于判断内在风险事件的演变和发生的概率有帮助,监管层应重视资产价格信号的有效性。
金融稳定的风险评估与政策启示
金融风险进入多发期
但总体可控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剧变,金融风险进入多发期。首先,从社会融资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从年的14.85万亿增长到年7月末的.13万亿,年均增速8.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其增速均不亚于GDP。其次,从产业构成来看,金融业占比越来越大,且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持续上升。此外,随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边界愈发模糊,金融业还将随着实体和金融的跨界发展渗透至市场和经济的方方面面。随着以上变化的产生,未来我国将进入金融风险多发频发期。
第二,“灰犀牛”风险虽大,但总体可控。当前我国在债务、影子银行、不良贷款、房地产和资产泡沫及过剩产能等方面暗藏“灰犀牛”风险。但“灰犀牛”风险可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
首先,债务高企带来的经济脆弱性,可以通过将国民储蓄向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疏导来解决,充分发挥储蓄率托扶作用。年,中国储蓄率升至45.7%,缓冲了债务风险。
其次,影子银行问题突出但可控,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