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办公厅等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到年,通过打造‘百城千圈’,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从家出发,步行不超过15分钟,休闲、生活、购物等需求都可得到满足,这样的愿景正成为现实。那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如何建设?在打造便民生活圈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创新模式,积极发展新业态
《建设指南》提出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更加广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进度加快。”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注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在提升实体商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源社区今年5月获得“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授牌。据了解,清源社区牵头实施“惠民菜篮子项目”,打造“源生活”社区农场,利用App搭建起居民与农场的直通平台,通过线上预约、农场配置、线下送货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价格优惠的生鲜产品。
《建设指南》提出,“推广应用智能化技术和设施,鼓励加强智能信包箱(快件箱)、智能冷冻柜、自助售卖机等智能设施建设,推动智能设施设备进社区、进门店,提高便民生活圈智能化水平。”
在北京市通州区定海园小区附近,数辆无人配送车井然有序地行驶在小区周边,引来不少人驻足围观。达达快送近日正式发布达达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并宣布携手京东物流、白犀牛共同打造在商超即时消费场景下的无人配送生态。目前,达达快送的无人配送服务已在七鲜超市、永辉超市等商超门店的真实场景中率先实现常态化应用,消费者通过即时零售平台下单,可享受无人配送“小时达”体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认为,便民生活圈建设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动力转换和效率提升,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盘活资源有实招
城市便民生活圈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提高百姓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便民生活圈的发展,围绕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模式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也要看到,各地便民生活圈还存在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等问题。《建设指南》提出,“要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盘活存量设施资源”,“分类建设布局,鼓励老旧小区统筹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公有物业划拨等存量资源,因地制宜补齐商业设施短板和提升现有设施水平。”
老旧小区改造是补足便民生活圈建设短板的重要切口。北京市大兴区的三合南里社区,利用一处闲置的锅炉房和堆煤场,打造出集便民服务配套和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场所。在这里,便民菜店、社区零售、社区食堂、便利店、图书阅读、体育运动等生活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辐射周边多个社区,实现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成功落地。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的二机小区在半年时间内,将违章建筑拆掉,腾出平方米空地,健身馆、小区公益空间建了起来,更多商家愿意进驻小区,居民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业内人士表示,在配套设施有限的地方,可以发挥自助售卖机、蔬菜直通车、箱式移动餐饮售卖车等可移动商业零售设施的灵活性优势,作为便民生活圈的有益补充,弥补空间不足的短板。加快建设城市便民生活圈,必须创新服务能力,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同时应优化信息服务,支持依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
文/潘旭涛张怡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