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你用生命抢救生命我用镜头记录战斗
TUhjnbcbe - 2025/3/11 19:35:00

今年是我在海淀融媒工作的第4年,年初这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我看到了在“大考”面前海淀上下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的毅力,更见证了海淀科技抗疫的卓越成绩,也用笔和镜头记录了众多普通的海淀人在疫情之下,相互支持、相互依偎、坚守岗位、温暖他人的感人故事。

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芳

我和我的小伙伴是第一支走进海淀区疾控中心检验室采访的队伍。微生物检测是新冠肺炎救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痰液进行处理、核酸提取、样本转移,在生物安全柜执行检验操作,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我和两位摄像记者穿戴好防护设备,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实验室。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拍下所有环节,接样本、穿戴防护用具、样本信息核对、灭活、检测、出结果,我们三人在检验室拍摄、采访了整整一天,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拍光了8块电池,6张内存卡。这份弥足珍贵的素材真实记录了疾控中心检验人员核酸检测工作状态。长时间呼吸困难,不能吃饭喝水,行动不便,让我们的作品更有温度。采访中我也了解到,关键时期,区疾控人员曾58小时连轴转,2个月不回家,老人孩子拜托社区还有邻居照顾,这份使命在肩的责任感让我由衷敬佩!

2月19日,来自海淀科技企业白犀牛自动驾驶配送车,医院上岗,代替医护人员穿梭在方舱内外运输药品、配送物资。白犀牛在和武汉方面沟通中,大量展示了我和团队小伙伴采写的《海淀最安全配送小哥上岗》等一系列稿件,最终促成白犀牛参与武汉抗疫。作为一名记者,能通过这种方式支援武汉,我为海淀给力、有爱的科技企业而骄傲。

病毒传播不分白天黑夜,我们的采访也马不停蹄。3月,我和摄影记者数次赶赴新国展集散点,彻夜蹲守,拍摄机场转运情况。有些旅客20多小时没吃没喝没摘口罩,跟我们聊天时不住地感谢海淀工作人员;旅客还没上大巴车,社区问候的电话就打过来了;现场随处可见欢迎回家的标语,让风尘仆仆的旅客倍感亲切……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备受感动。多篇稿件刊发以后反响热烈,有一条留言我印象深刻,上面写着“我们在境外回不去,看到好不容易回到北京的老人和孩子被你们细心照顾,很感动,谢谢你们。”看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就流泪了。我很自豪,因为在那样异常艰难的时刻,我们的作品能够漂洋过海,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穿防护服采访的时候是少数,大多时候,我们只是戴着医用口罩,风里来雨里去。3月25日,首批滞留湖北北京人员回家。我从西站跟着返京人员一道上了大巴车,到集中分流点下车,全程记录,这种现场直击、全程实录的方式,胜过千言万语。我们的稿件刊发后,有许多网友转发、留言、点赞。二次疫情发生后,海淀那些封闭的小区,怎么保障居民生活?我和同事一起深入封闭小区,采访那些忙前忙后跑腿的工作人员,传递里面的信息,稳定居民情绪。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们马不停蹄地报道、策划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活动。

我们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最小的96年。虽然年纪小,但是能扛事儿。我的战友们在疫情一开始,就深入疫情防控一线,深入海淀社区、村屯、企业,战疫Vlog,海淀抗疫24小时,微直播……我们用丰富的新媒体形式,记录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和故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报道,传播科学防控知识,书写海淀社会各界在抗击疫情战斗中所体现出的责任感以及大爱。

今年以来至9月中旬,海淀融媒共刊发关于疫情防控的新闻报道和抗疫信息条,总访问量超过16亿。一批从10万+到万+融合报道精品,在本地广为传播。如《现场直击!海淀抗疫24小时!》《凌晨4点的海淀

直击现场,病毒检测的紧急任务!》访问量为10万+;原创短视频《你“戴”起来真好看》播放量超过万。

战疫大考面前,我们是见证者、记录者、逆行者、守护者,我们传递疫情信息和感人的抗疫故事,记录我们共同的初心。

记者,记着,我们将始终记着:我们职业的这份使命与担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当好社会的瞭望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用生命抢救生命我用镜头记录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