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贵州黎平侗族村民斗牛闹新春,厮杀场面
TUhjnbcbe - 2025/2/21 19:02:00

年2月9日,春节正月初五。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尚重镇尚重片区举行迎新春斗牛比赛,吸引众多村民和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前来观看。七对斗牛精彩纷呈的角逐,为当地迎春活动增添不少热闹的气氛。

斗牛是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特指苗族、侗族人民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斗牛”文化又分为南部“斗牛”文化和北部“斗牛”文化。

“斗牛节”,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之一,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据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每年这一带地方都有有“斗牛”之俗,而且盛极一时。可知,这个习俗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其中南部“斗牛”文化传说中是因为古时候人们中稻插秧,不会移栽,正巧有两种水牛跑到稻田里打架踩坏了稻田,农民只好将秧苗移栽出来,而移栽出秧苗的稻田得到丰收。为了纪念这一农事活动衍生出了“斗牛”文化。

关于北部“斗牛”文化的起源,传说有一个爱牛的老人到外地买了一条牛,行至半路出现一头犀牛与老人的牛打起架来,老人在众的帮助下将两头牛拴住,并杀了犀牛,在将牛带回家后,赛子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出现了斗牛”文化。

为了继承和发扬侗族斗牛文化,打造“西方斗牛看西班牙,东方斗牛看中国三江”这一文化旅游金子招牌,各方在赛事的组织上还有待规范。侗族斗牛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黔东南侗族斗牛时全寨集资购买一头水牯牛,专供角斗,不从事生产,谓之“打牛”。

先由主办村寨发出通知,届时各寨把牛牵到传统的“斗牛塘”,少则六七头,多则十余头。有的披红挂彩,头戴彩色球,颈悬响铃,有的背负龙凤木鞍,上插五色小旗、雉尾,威风凜凛,神气十足。

在这之前,青年们吹着芦笙到外寨邀战。在将要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鸣锣吹笙放炮,祭祀通宵达旦。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牛王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有若古代将军布阵。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颂《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还要举行盛大的“踩堂”仪式。“牛王停歇的地方,周围插着许多竹制彩旗,竹竿上插满五色鸡毛,竹旗之间用绳子连接,严禁外人进入。

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牛王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俗称“踩堂”。

待各寨牛王入场后,就举行邀约斗牛仪式。邀约队员是一个由10余人组成的器乐队。他们吹起芦笙,敲着锣鼓,到对方牛王憩息之处相约,这也是在牛临斗之前,双方各派代表观察牛角,交换意见,议定有关事宜,谓之“比角”。

战斗即将打响,先各自给“打牛”灌上米酒数斤,使之眼红发威,在三声铁炮和众人前推后拥下怂牛入场,直往前冲,对碰。

瞧,这头,如猛虎下山,啊,还有一位弟兄啊,别乐极生悲哦。急救医疗队有吗?

斗至预定时间,若仍不分胜负,双方各自用绳索套住牛腿往后拉开,是为“平局”。

这头到刀王看来不行了哦,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

若牛被对方打败或临“阵”逃跑,即宰而食之,并将其角束之鼓楼高柱,以示“铭记”。而后移风易俗,斗牛也免于一死,但贬为耕田,不再享受“喂食”的牛王待遇。

这两头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呢。无论是“平局”或是“赢局”,皆鸣锣击鼓,燃炮庆贺,场上一片欢腾,散场后,主人邀请进寨,设洒肉款待。

看来这还是水陆两栖战斗。战胜的牛披红挂彩,被牵着绕场三周,其所属村寨的人们欢呼胜利,场上一片欢腾。

那些被打败或者临阵逃脱的牛很可能会遭到宰杀,由全寨分而食之,日后再集资购买新牛。

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侗族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

激战中,从场地的这头一直斗到另一头,场内充斥着牛角碰撞发出的清响声。每头斗牛都非常强壮,“牛气”十足。令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哪个寨子的“牛王”在斗牛中获胜,那将是全寨的荣耀,当晚会举行歌舞饮宴庆祝一番,斗牛这天对于当地人来说简直就是盛大的节日。

斗牛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寓意收获丰收,寄托希望。也希望侗族斗牛能够传承下来,和旅游结合起来,促进侗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黎平侗族村民斗牛闹新春,厮杀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