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文化既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上下年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凤为帝王独尊专享之后,麒麟因集道德美和形象美之大成,具有形态庄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贵而不俗,灵而不钝的特点,蕴含着自强不息、仁厚可亲、吉祥和谐的内涵,因而能够超凡入圣,演变为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的精神寄托,是历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形象。
一、麒麟的形象演变
1、起源
《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之为灵,昭昭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其形象是古人所虚构出来的。
文献中明确的对麒麟最早的记载是《诗经·麟之趾》。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四灵形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蒙古出土了一只陶尊,腹部绘画有四只动物,其中鹿首偶蹄的动物,众以为麒麟。则四灵的动物崇拜,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麒麟的原始造像源于部族图腾崇拜与动物神灵崇拜等多种形式,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时常出现。祥瑞思想是在先秦生发的,《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开明兽身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据有关学者考证,这是远古麒麟的又一形象。
2、发展
夏商周时期,麒麟的形象开始丰富起来,这一时期是麒麟文化的初步形成阶段。麒麟出现在多种器物中,文献对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这一阶段的麒麟形像复杂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具有鹿的特征,这是对新石器时代麒麟形象的继承。
汉代是汉文化的形成时期,也是麒麟蓬勃发展的时期,麒麟形象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史记》记麟,《礼记》甚至将麒麟归为“四灵”之首:“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体现了麒麟的重要地位。同时,汉代画像石墓也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麒麟汉画像石。
包含麒麟的画像石往往描绘的是神奇的天上世界,与羽人、各类河伯雨神、仙草、九华灯等一起出现,在构图中往往不占据主要地位。此时的麒麟独角,角端有圆形肉球,生双翼,鹿身,牛尾。
汉代麒麟的形象,多为独角、鹿身、牛尾,部分生翼,既有马头麒麟,也有鹿头麒麟等形象。据《尔雅注》引汉京房撰《易传》云:“麐,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
汉许慎《说文解字》:“麒,麒麟,糜身,牛尾,一角。”汉代的麒麟形象基本符合这一描述。且部分麒麟饰有梅花鹿的花纹,以证明其是以鹿为蓝本创造的形象。汉代麒麟多成双成对出现,但雌雄区别不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大动荡时期,佛教、道教、儒教文化相互影响,同时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强,麒麟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麒麟的角有所变化,变长且向后勾屈翻卷,奔跑状的麒麟形象较多,其次身形也更为飘逸、活泼。这些特色基本为隋唐沿袭。
较为重要的改变发生在宋代,此时,麒麟形象向龙靠拢,由独角变为双角,身披甲片(鳞片),头为狮形,身上开始出现火焰纹,且出现回首姿态。
宋·罗愿《尔雅翼》道:“至其后世论麐者,始曰:马足,黄色,圆蹄,五角,角端有肉,有翼能飞。”元代的新元素是出现了单独的麒麟和凤凰组合,象征吉祥如意。
明清麒麟在继承宋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身型更为圆润,头也全部发展成龙头,大部分麒麟都是奔跑回首状,两肢处伸出火焰纹。
当然,也受到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长颈鹿影响。到了清代,许多县志甚至出现牛生麒麟猪生象的记载,令人忍俊不禁之余,足证麒麟文化越发亲切,与百姓生活更加密切相关了。
二、麒麟之所以被神化的原因
1、原始动物灵崇拜
先民们对自然认识不足,产生依赖心理,自然会出现动物灵崇拜。麒麟的早期形象是鹿首偶蹄,其后背生双翼云云都是后儒附会,不足为凭。那么,就像龙最初的形象不过一个爬虫一样,麒麟的形象也相当“平易近人”,其原型应当不难寻找。
首先,在出土文物中,我们发现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居民存在对獐类犬齿,即獠牙的迷信。要知道,这种习俗是分布在山东、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居民所特有的埋葬习俗。
他们认为獐牙具有灵性和魔力,从而把这种牙器作为青壮年男子狩猎和战时佩带的一种趋利避害、消灾厌胜的吉祥符。龙山文化以后獐牙器被一种“玉柄形器”所取代,演变成三代共同崇尚的牙獐,延续数千年之久。这实际上反映了此时人们对獐牙的主体——獐的神化和崇拜。
山东、苏北一带为古黄河的泛滥区,水系发育、池沼密布,是獐类理想的栖息地这一点已有大汶口出土实物及商周甲骨文记载共同佐证。
獐类繁殖力强,产量高,较易于捕获。其肉味美,毛皮可以护身、防寒,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獐行动敏捷,技巧高超,而它具有獠牙,也就同时拥有武器和一定的智慧,因此形成獐崇拜是完全可能的。
这与麒麟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獐与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麟为鹿族,又为麋属,即獐。其次,甲骨卜辞中麟与獐字形相似。其三,麋为麒麟的合音。最后,据《尔雅》《说文》等字书,麟、獐字形相似,古音皆为麋字一声之转,为方俗之异名。
另一种猜测是麒麟的原型是犀牛,殷商之前,黄河下游同样有充足的犀牛,而且犀牛独角、身壮大、食草,与后来麒麟的形象相似,也可备为一说。
2、儒家统治秩序的需要
西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政治正统,儒家思想对当时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政治的功利性——即推崇浓重的礼教色彩,形式森严且规范有序。麒麟图像的艺术地位的确立,即因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追求极度形象的人格化的完美,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到东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为了对封建帝王的统治歌功颂德,地方官员专门搜罗奇异怪胎加以附会视为“符瑞”,麒麟就是其中的一个。麒麟“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井,不行罗网。”“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
完美契合儒家要求的仁义。这样,对于麒麟的广泛而深入的神化,虚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三、麒麟的文化内涵
1、仁义温良的化身
《毛传》云:“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说文解字》曰:“麒,仁兽也。”其后陆机《草木疏》称其:“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多么标准的,儒家需要的仁义之兽啊
2、祥瑞太平的象征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麒麟等四灵在历史上昭示着仁德之君的到来。更由于龙凤呈祥、有凤来仪、河图洛书等事迹过于难得,因此据史书记载,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麒麟出现。
《左传》记载:“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锄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这就是巨野获麟的由来,嘉祥故地在巨野处,因而到了现代,实际上是两个地方共享一个传说。西汉时武帝获麟改元元狩,由于他众所周知的秉性,这种记载实际上仍然更像是编造。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甚至有牛生麒麟的记载,实在是相当降格了。
3、麒麟送子
《孝经》称,“麟吐书三卷,广三寸,长八寸,每卷十四字,其言赤刘当起,孔子精而读之。”将麒麟与孔子联系在一起,不难看出是一个东汉以后的演绎,麟吐玉书,寓意将有圣贤临世,后逐渐演变为麒麟送子,是对新生儿的祝福。
时至今日,夸孩子也常说是麒麟子、麟儿,正是遗迹所在。
4、麟凤呈祥
这种组合在元后极为流行,抱鼓石,石柱础,牌坊门楼中经常出现这一寓意吉祥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图案中的麒麟—般为回首与凤相望,也有少数是正对相望,图案中还经常刻画“寿石”、“牡丹”、“祥云”等,寓意长寿,富贵,吉祥。
四、小结
自动物崇拜产生起,麒麟就一直深受中国民众的崇敬和喜爱。在麒麟身上,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刻记忆,寄寓了人们对于圣贤明王、太平盛世的期待,也蕴含着对于吉祥多福、美好生活的渴求。
麒麟文化历经千载而长盛不衰,已深深烙在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