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农民辞工当上“土货郞”致富山乡
7月19日清晨,大巴山深处的湖北省竹溪县菜市场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这鸡,怎么卖?”“这鸡呀,是本地鸡种,吃虫子、苞谷,喝山泉水长大的,正宗的土货,20元一斤。”“给我来两只大点的。”农民王光学在菜市场设立的“土货”销售摊点前,迎来了首位客人,早早地开张了。王光学介绍说,他的生意很好,主要是经营的土鸡、土鸡蛋、山野菜等“土货”、“山货”很俏,天天供不应求。王光学,现年40岁,竹溪县水坪镇塔二湾村村民。他中学毕业后,进工厂、下煤窑、上工地,摸爬滚打好多年都没挣到几个钱。2003年夏天,小孩重病住院。他不得不向建筑工地请假,返乡照顾小孩。一天,同病房的家属,四处打听要购买农村土鸡蛋,给小孩补充营养。这让王光学意识到家乡 “土货”的价值,让他发现农村“土货”商机无限,是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塔二湾村位于竹溪县城南15公里处,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境内山竹笋、野菜、香菇等野生资源丰富。全村600余户村民家家都有养殖本地鸡、猪的习惯,然而,他们的养殖都是“猪为过年、鸡换油盐”。采摘的山竹笋、香菇、野菜等“山货”、除自食外,很少拿出卖的。“农村的‘土货’有市场。”看准的事儿,说干就干。他辞去工地的小工活儿,购了一辆两轮摩托车,编了两个筐子,自己跑生意的家当就置办好了。于是,他走村窜户收“山货”,开始了“土货郎”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两天跑一趟县城,把收来的‘山货’返给县城菜市场。一趟能挣200多元。”王光学回忆道。近年来,农村交通便利了。他的“土货郞”从当初的本村做到了周围数个村,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的贩卖工具由“两轮”变成了“四轮”,房屋由平房变成了楼房,自己也从“小工”变成了“老板”,在县城租了间店面,搞起了稳固的“土货”经营生意。正在照看摊的王光学的妻子插话道,“城里人可喜欢竹笋、野菜等土菜啦,是‘土货郎’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土货郎”架起城乡互补的桥梁。 “今年春季,我家卖了100多斤竹笋干、50多斤薇菜,收入3000多元。” 60多岁的塔二湾村刘绪美大娘指着屋后的那一大块竹林兴奋地说,“我还养了80多只土鸡子,秋季就会下蛋。土鸡蛋呀,一枚就是1块多钱。”“这里的‘土货’很好!纯绿色、无污染,我们吃得放心,味道也不一般。”县城退休教师柳玉江老人评价道。在竹溪县像王光学这样的“土货郎”有2000余人。“是‘土货’使他们脱贫到位,是他们使‘土货’变成钞票。”该县供销社负责如是说。尝到“土货”甜头的农民,纷纷搞起了林下散养土鸡、山羊、猪和山野菜的扩种繁殖。据该县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仅“土货”每年就促进农民增收500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