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谈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既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要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而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实体经济,既是国家的命脉和根基,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实体经济的应有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在2012年12月9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强调指出:“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更需要转型升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实体经济在不断的升级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发展方式的粗放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跨越发展。要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此,邵宁提出了五大举措: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邵宁认为,要实现这一跃升,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产品质量,创造知名品牌,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突破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谁能首先抢占产业制高点,谁就具有了市嘲语权、行动先行权、规则制订权、竞争主动权。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
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产业有效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基矗而我国不少产业存在市场布局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盲目扩张、投资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邵宁明确指出,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和系统集成商,是产业调整的领头羊,通过推进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乃至全行业经济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努力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持续提升发展动力
模仿与学习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沿用的基本方式,因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技术差距很大,只能靠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追赶,这从某种意义上制约了我国的创新意愿与潜力。如今,我国的不少产业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如果再依靠模仿和西方技术转让就不再具有后发优势。因此,自主创新摆到了各行各业的面前。中国的实体经济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从技术跟踪者、竞争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邵宁分析道:“我们可能不缺资金、可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寻找创新的动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营造努力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只有这些创新的要素完美地结合,才能够做到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只有按照市朝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国的创新成果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开花。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
我国打开国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带动设备出口、劳动力输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对国际市彻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国际化运营能力还欠缺水平,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实施境外投资并购,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化经营,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走出去”步伐力度,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努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研发人才和能源资源,增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能力。
“扩大对外投资,将国内部分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要大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境外延伸,扩大国外工程承包,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有效发挥和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为企业“走出去”支招儿,邵宁独具慧眼。
“走出去”的背后免不了有风险,为了防范不测,邵宁特别强调:“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境外投资的决策制度,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走出去”中要站稳脚跟,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保护好员工的权利,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公益事业,用好国际组织的舞台,努力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邵宁的告诫尤其中肯管用。
——不断强化企业管理 努力增强发展内功
我国不少企业管理在发展中具有先天不足,虽然历经改革洗礼,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在前进中不断加以完善,创造出了一大批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先进企业管理方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从基础管理上看,很多企业虽然规模不断增长,但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一些企业还没有统一高效的管理系统,集团管控能力不强,甚至有的企业仍处于管理粗放的状态。从管理创新上看,我国企业基本处在模仿和跟随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证。”邵宁强调,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管控水平。
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大多数处在实体经济领域,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