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后房地产时代
国有企业大举进军房地产行业,并引发“地王”频现,是近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色之一。而到底有多少国有企业涉足房地产行业?他们到底拿了多少地?赚了多少钱?国家下一步对他们有何举措?暂时还都是一个未知数。但人们相信,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国在2010年势必进入后房地产时代。 * 1月13日,在国家六部委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解读中,我们没有找到答案———如何“处置”那些涉足房地产行业的国有企业。 之所以关注这一问题,是因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成为《通知》中的一项条款。 1月7日,再次有国有企业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条款中的部分内容———中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198500万元的价格竞得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居住用地,戏剧性的是,这一天与《通知》的落款时间相同。 国有企业大举进军房地产行业,并引发“地王”频现,是近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色之一。而对这些国有企业,相关部门下一步将有何措施,暂时还是一个未知数。 《通知》中“指名道姓”的部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以及金融机构的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都在《通知》发布后的第一时间,依所辖职权对《通知》进行了解读。而作为主要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却并未出现,这也就引起人们的诸多疑问———到底有多少国有企业涉足房地产行业?他们到底拿了多少地?赚了多少钱?国家下一步对他们有何举措? 其实,在北京,中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并不能代表国有企业在房地产市场的“突出表现”。 2009年6月,隶属于中化集团的中化方兴以40.6亿元的价格拿下北京广渠路15号地,这块地也在瞬间成为当时北京市总价和单价的双料“地王”。 这个价格和这个企业让同场竞价的万科、SOHO中国等老牌、实力雄厚的民营房地产企业黯然失色。有媒体曾报道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潘石屹在拍卖现场坐定之后,看到后面是生面孔,好奇地问这位竞争对手是哪家公司,对方回答:“小公司。” 从某种角度讲,中化方兴确实是一家房地产“小公司”。 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业已公布的经营性土地交易结果中查询,从2003年11月17日开始到成功竞得广渠路15号地之前,中化方兴公司未曾在北京竞得过任何经营性土地。 如果说中化方兴只是一个个案,那么,工程总公司的例子更具有说服力。 仅以2009年北京为例,通州区宋庄镇静水园A1区、地铁大兴线枣园路站居住及多功能(一期、三期)项目用地、奥林匹克公园南区奥体文化商务园区(一期)3、4、5号地,这些土地有一个共同之处:均由几家与中建总公司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公司投中———无论是中建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国际建设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还是中建地产有限公司。 而另一艘房地产行业中的“航母”———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表现更令人咋舌:2009年12月23日,其以楼板价高达32484元/平方米的价格拍得上海新江湾城C6地块,这块地不仅成为2009年住宅用地的价格之最,也是上海乃至大陆历史上住宅用地单价最高的。 这家成立时间并不长的房地产公司,来头却很大。在其站上,看到这是一家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成立的公司。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有大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呢?答案是:利润。1月8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其站上公布的2009年1月至12月经营情况简报显示,该公司在2009年房地产累计销售额为46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2%。这也更加佐证,丰厚的利润成为国有企业投资的动力。 如不整顿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对国家打击高房价的举措势必带来冲击。地价与房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个带有“国有”色彩的“地王”被建成住宅时,毫无疑问房价会被抬得更高。除此之外,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也让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变得复杂。 去年12月30日,北京市规划为发出《广渠路15号项目调整公示》,中化方兴公司提出,在建筑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将A地块建筑控制高度由60米调整为80米,A地块建筑控制高度由80米调整为100米。同时,在用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A体育公园用地与A住宅混合公建用地的位置进行调整。这则《公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调整会给这家企业的收益带来增长,同时也就造成了对当初参加竞拍的企业的不公。如果中化方兴不是国企,会有调整吗?人们不禁要问。 国资委之前对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这一现象的表态多以“警告”为主。近期,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就表示,“尤其是要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 国资委的态度为何如此,一组数据就可以找出原因。据国资委预计,2009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将超过12万亿元,利润总额将超过7500亿元。黄淑和表示,目前,近4成高负债中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出现了下降,超过6成的企业资产流动性得到了改善,企业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国在2010年势必进入后房地产时代,但当这么多“巨无霸”挡在调控的道路上时,是不是应该对其采取行动?我们希望对《通知》的解读并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