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茂陵ldquo金牛rdquo贺新 [复制链接]

1#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年在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尊为青铜铸制,其造型为一头肥硕健壮的犀牛,昂首伫立,目视前方,长58.1厘米,高34.4厘米,重13.3公斤。犀尊风格写实,头部有双角,一前一后,两耳短小耸立,小目,尾尖稍翘,短腿粗壮有力,蹄为三瓣。其骨骼、头部轮廓、肌肉、蹄足比例匀称,酷似实物。犀尊器腹圆鼓,背部有椭圆盖,盖身相连,可以自由开合,首有双角,两耳前耸,双目嵌黑料珠,四腿矮壮。该器工艺精湛华美,造型写实逼真,错金银技术表现的装饰性极强的云纹,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映生辉。通体布满华丽的错金银云纹,加上极细的金丝象征犀牛的毫毛,既显得华贵,又不影响形体完整;背部有可以启闭的活盖,在牛嘴的一侧有管流,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实用。

中国古代做成动物形的青铜器特别多,尤其是作为酒器的尊。如商时期的青铜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的青铜驹尊、兔尊、鸭尊等。铸造一种如此精美、逼真的铜犀尊,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对表现对象的熟悉程度问题。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错金工艺的出现,增加了富贵气息,为青铜器的装饰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法。

那么,做工精湛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背后究竟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为什么又会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呢?

那是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窦马村群众赵振秀,在村北断崖处取土时,在挖到距地面约1米时,挖出了一个像陶罐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瓮”。他仔细一看,瓮里面有一个铜牛,就小心的拿了出来。四周村民都围过来看,一尺高,两尺长,但都说不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只觉得好看,就抱回家了。然而,原在陕西省考古所工作的本村人赵养锋,认为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于是写信报告了铜犀尊出土的信息。陕西省考古所最后来人,向村民讲起了国家的文物*策,一是地下出土的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二是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三是对于发现者国家会给予一定奖励。最后赵振秀积极地交献了铜犀牛,还详细地讲述了发现铜牛的过程。说那瓮里还有一些东西,有些还在牛的肚子里,有些在瓮里。后经清理,除了犀牛外,还有铜器、铁器、陶器等文物24件。

如此珍贵的文物,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年3月3日,这件宝贵被送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改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说当时还召集国内顶尖文物专家开了个鉴定会,考古界泰斗郭沫若先生、考古专家史树清等我国文物专家鉴定此为西汉时期的青铜酒器。

它的出土地点位于陕西省兴平市窦马北遗址,为汉武帝茂陵园区。犀牛当时出土在一个陶瓮里,而历史上记载茂陵曾多次被盗,犀尊会不会是被盗后遗弃了,或许是被盗后珍藏,总之,它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谜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