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园内的第二次课由陈劲教授讲授,内容为《创新管理》。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以我的个人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01.要让自己有好奇心
创新的先决条件是要对工作有好奇心,对各种变化和细节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有探究到底的精神。
好奇心是世界给我们最好的天赋,正是因为有它,我们才能不断打开现有世界的墙壁,发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什么导致它发生?背后的机制、规律和可能引发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能否控制它发生或者不发生?”
现实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许多人看见任何新情况都不好奇,甚至为了怕麻烦,还要把新情况掩盖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创新不普遍的原因,因为嫌麻烦的人多,不怕麻烦的人少。
但当麻烦被解决掉,其实就是痛点被解决掉时,创新也就产生了。古代人都怕随身带着金银不方便、不安全、体积大、重量沉,总之很麻烦,然后不怕解决这一麻烦的人发明了纸币;
后来发现纸币也不安全、并且各种找零,总之很麻烦,然后不怕解决这一麻烦的人发明了银行卡和信用卡;
后来发现各种卡保管着麻烦,丢失后挂失麻烦,然后不怕解决这一问题麻烦的人发明了电子支付;
当人们开始觉得用手机扫一下也麻烦的时候,肯定还会有不怕麻烦的人发明出一种让大家减少麻烦的方法。
创新就是这么逐步递进、累加衍生的。
02.要具备对世界开放的态度和“不知道”精神
每个人的眼界、想法和思维深度都是有限的,而世界则是无限的,要想创新就需要通过人的有限来感知世界的无限,从而最大限度延伸人可能触及到的边际。
为此,我们要对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因为如果不让自己观察、感受、体验、欣赏世界,就无法从这个世界上获取任何东西。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中讲述的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
第一点就是“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现代科学的基础就是拉丁文前缀“ignoramus-”,意为“我们不知道”。
从这种立场,我们承认了自己并非无所不知。
03.对变化的感知
我们并不经常能遇到可以视为新奇的事件,但经常会面临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也是创新的机会。
许多人不喜欢变化,因为他们喜欢稳定、确定的事情与环境,但这个世界上即便是最确定的事情仍然也会有偶然的情况发生,这些偶然现象本身就蕴含着不一样。
作为职业人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果有些总在重复发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查询,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已经有人遇到、甚至解决了这个问题,许多时候我们就会把它们当成一种习惯来适应,但恰恰这种事情当影响足够大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灰犀牛”事件。
而如果有一个变化并不经常发生,偶尔出现,我们往往会忽略,把它当成小概率事件放过去,但这种事情如果有足够的破坏力,又是“黑天鹅”事件。
无论“灰犀牛”还是“黑天鹅”,我们都不乐意遇到,但就是因为许多时候这两种变化都会被人忽略,才导致这两种事件常常轮番上演。
不过,如果在职场中,当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些变化,但我们却能注意到它们,加以重视,提前想出对策,并在这些变化产生巨大冲击时有效地制止了事件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时,那么我们就是创新者。
变化永远是创新最好的伙伴!
04.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及探索
不确定性是职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职场打拼时的乐趣之一。
如果一切事情都太确定了,工作的乐趣在哪里?
职业生涯太过确定,一眼就可以看到退休,你确定自己愿意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吗?
我当年就因为这个原因而离开了工作十年的央企。
工作内容太过确定,每天面对完全相同的人,说着一点不变的话,做着从不允许换一种方式做的事情,我可以肯定,如果让我做这种工作,必须得是高薪,因为需要以不成长的代价来接受这些,高薪是对浪费了的生命的补偿。
事实上这种重复性工作待遇都不会太高,因为可替代性太强。
只有工作中有不确定性时,它才有价值,可以让我们从中有不同体验,也会有不断成长。
这些不确定性会在工作中形成不断的新的刺激,让我们不得不努力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看起来与昨天有所不同的问题。
如果每天得面对两、三种不确定情况发生,而我们愿意尝试给这些不确定设计更多解决方案,比方说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那就意味着,我们会思考出六到九种新模式。
时间长了,解决的方案和模式多了,总会有一、两种人们并不常用、但却有效的方式,这就是创新。
05.换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很少注意到,由于常年卷面考试的训练,自己养成了许多固定的看问题的角度。
比方说:所有问题一定有一个准确答案,我们没有解决问题,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答案。
谁说问题就一定会有正确答案?谁规定的?
或者说:一个问题的前面摆着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就意味着肯定有一个是对的,有一个是错的,或者干脆两个都是错的,但绝对不会出现两个都对的可能性。
听起来很有道理吧?
但现实并非如此。
职场中,有许多事情和工作,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一切都会很不一样。
比方说:在职业方面,机构聘用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出自己因为这次聘用而给机构的三个奖赏,如果能想到,那这三个奖赏很可能就是我们的不可替代性。
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通常的角度看事情的时候,换一个角度其实完全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而沿着这些不同结论一路追究下去,创新就在尽头等着我们。
06.学习:思维方法、知识、技术、经验
在职场中要想创新,必须不断学习,只有不断改进思维方法,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业务和工作技能,不断总结并且从他人处输入经验,才能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真相、机会和可能,创新由此而生。
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激动地跑进办公室,说出了一个他认为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规律或者想出来的点子。
然后当我们详细了解各种细节之后,不得不深吸一口气告诉他,这个规律是一个行业常识,或者这个点子正是我们目前实施的某个计划中的一部分,他所谓的第一个发现,是因为他对这个行业、职业或者工作的知识掌握不够。
很多人认为这会打消别人创新的热情,但我们却实在不能装出无知来称赞本来的知识缺乏。
有时无知可以帮助创新,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或者能增加创新的机会,但考虑到许多知识领域本身很成熟了,我们完全可以在继承甚至质疑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场景和方式完全相同之下的重复操作。
本文作者在课堂授课
思维方式是创新过程中一直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角色,所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需要由它来驱动、管理、提炼、升华,最终完成成果呈现。
07.勇于否定和改变自己,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出发
我在大学学完微积分,回过头来看高中的数学,简直太小儿科,很难想象自己高考时成绩最差的居然是数学.
如果早学到微积分,高中数学简直不要再简单。
问题是,我高中科目中确实数学最差,连带着物理学起来也有点困难,当时为了高考不可谓不用功,但就是不灵。
现在想想,微积分就是让自己数学思维进到更高层次的台阶,它好像小说《三体》里的二向箔,可以在数学领域对高中所学的知识轻松实施降维打击,而要想逃脱这种打击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会在新的维度世界生存。
同样,在大多数人的思维层次之上,还有无数个更高的思维层次,这些思维层次上的人在看低一级别层次的思维时,可以看到许多被遗漏和忽视的地方。
本文作者在课堂授课
中国人为什么研究出国留学考试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个是许多国外人士不理解的问题。
基于资源的稀缺性。
中国一千多年前就开始设置大量从初级到高等的考试,以便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每个普通中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反复训练考试思维,所以无论是出题考别人,还是参加考试,都比较在行。
所以,当看到历史才有几十年的托福和雅思的时候,中国人虽然最开始是蒙的,但很快就笑了。
本文作者在课堂授课
当然,仅仅靠以上七条经验来做创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否则清华大学也无需将这个课程排在正式内容中,也无须像陈劲教授这样的顶级专家用两个月来讲。
真正学会创新,在许多方面还是需要更多时间、更加细致地探讨,并且进行反复练习。
——THEEND——
作者简介:杨明,新航道集团CHO、商学苑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