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成都的天“漏”了一个月了,哇擦,就在一个二个呼唤女娲补天的时候,有人突然发现了问题——是不是原埋藏在天府广场下的“镇水神兽”石犀被挖出来了,才导致四川“暴雨成灾”。
上世纪80年代,人民东路的钟楼
当时文史馆的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个石兽可能是个石狮,因为挖出它的地方,到唐代时都还是一汪五百亩的湖水,名摩诃池,前蜀后主王衍在乾德年间环湖兴建宫殿,建筑中有一座瑞兽门,史籍中这个瑞兽门就是因门前的石狮而得名。
直到年天府广场重建时终于把它吊起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是头掉了犀角的石犀。因为出土的土质层属于蜀汉末到西晋时期,且造型风格更接近于战国晚期,因此被联想为李冰当年在都江堰治水时,曾在蜀地安放的五只石犀其一。
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桥下,二在渊中,以厌水精。”府,即为成都府。
于是,没人管理的、孤独的石犀,历经几百年,风化越来越严重,明朝的时候就只剩个大概的牛型了。好在石头比较坚固,加上又很大,到民国初年也还坚挺着,“身高七八尺,大于常牛”,当时四川建了第一所省立的中学在此,还一度考虑取名为“石犀中学”。抗战时期官兵们还利用这块大石头,堆土修旗台,每天升旗。结果没想到,后来初八中(今天的二十八中)修建教室时,石匠便将它劈为石条,砌筑阶沿,这只在历代唯一有着记载的石犀,也就彻底寿终正寝了。
民国挖出来的那只石犀更惨,因其身上刻着字,当时负责四川文史研究馆的饶伯康先生还将刻字的拓片保存下来,交给经学大家刘师培看过,文字记载显示这个石犀是用于镇水之物,可能跟李冰开辟的郫江故道有关。不过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个石犀应该是汉代人所仿制的。可惜还没等来考古学家们的仔细考证,这只石犀后来突然就没了踪迹,连保存下来的文字拓片和当时文史馆员的笔记,文革后也再从文史馆找不到踪迹。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其通体遍布的流云纹,推测是西汉的器物。
唐朝时出现的“犀浦”地名,也跟这一习俗有关,“犀浦”即意为沉犀之浦。到了明朝,明人王士性在《入蜀记》中记载“成都故多水,是处以石犀镇之。城东有石犀九枚,立于江边,可按。”可见成都人民对犀牛的热爱不但源远流长,甚至与日俱增。如果一千年前有城市icon的说法,估计成都人民pick的才不会是熊猫,而是犀牛。
然而作为镇水神灵,曾经被视为“灵犀”的犀牛,后来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灭绝了。人们吃它的肉,用它的骨头做尖刀,犀牛皮做盾牌,犀牛角成为送礼进贡的名贵中药……
在人类连年的杀戮之中,犀牛又从神回归动物本身,别说跟镇水和暴雨没有半毛钱关系,连作为自然界生物自身的处境都很艰难。直到现在,尽管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不少犀牛,但再也没有一只是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的。
难得出现一只国产犀牛,且看且珍惜,哪怕它就是个石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