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论点解读犀牛工厂,阿里如何兑现 [复制链接]

1#

“新制造”是年10月马云提出的五新战略(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之一。在马云对新制造的内涵解读中认为,新制造不同于传统的规模化、标准化制造,它讲究的是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并且他说“未来的机器吃的不是电,未来机器用的是数据”。

我们在此不对马老师的新制造进行评价,而是观察、解读犀牛工厂是否兑现了马老板在“新制造”中明确的内涵。

首先,新制造中的智慧化,在当下的场景下用智能化可能更贴切一些,犀牛工厂有没有实现智能?如果实现了智能,是在“旧制造”的哪些环节使用了智能以致于可以称之为“新制造”。

作为工业企业,就拿犀牛工厂的目标行业,服装为例,泛制造的过程包括订单、设计、工艺、生产、物料、品管等环节。对于生产有形产品的制造,不论是新旧,这些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明确定义的流程流转后才能制造完成。由于犀牛工厂对外的信息不够丰富,无法真正地窥见工厂的全貌,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来看,犀牛工厂如果实现如下一个或者多个环节的智能就可以称之为智能化。

1、订单制造需求与工厂产能供应的智能匹配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犀牛工厂应该还没有实现这个匹配过程,因为要实现订单需求与产能供应的匹配必须建立在多对多的关系上,能够获取庞大的各具特色的订单,并且组织起具有不同产能供应的工厂,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产能撮合,实现供需的最佳匹配。从目前的单一犀牛工厂来看,尚不具备产能供需撮合的特征。但是,由于阿里具有强大的接单能力和近乎无限的用户流量,这个特征在未来的智能平台中肯定是最重要的功能,我甚至可以毫不怀疑地认为这是这个智能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没有之一。

产能供需撮合的前提是具有差异化的海量需求来源,以及非常多的制造能力差异化的工厂组成的虚拟工厂。这两个条件中阿里已经具备了第一个,犀牛工厂的引领及示范效应的目的就是实现第二个条件。这甚至决定了阿里智能制造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

昨天发出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解读犀牛工厂,是噱头还是未来?后,很多朋友跟我讲犀牛工厂建设成本巨大,不具有投资回报率等,我的观点是,阿里未来不会建设很多类似犀牛工厂的工厂,而是把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工厂纳入到犀牛工厂所在的平台,从而瞬间获得近乎无限的产能供应。不知道其他电商平台是否有跟进阿里的行动,如果其他电商跟进建立自有产能的话,我的建议就是从一个狭窄的品类入手,而不能覆盖太宽泛的品类。

2、设计是否具有智能

服装的特征决定了服装设计跟美学比工程学更近一些,所以在当下,甚至在可预测的未来设计这个环节还不具备智能化的苗头。不过如果阿里形成自有的设计师平台,不仅卖衣服还卖人头的话,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3、工艺是否智能化

工艺智能化方面,阿里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是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无法实现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未来平台上的工厂将无法深度管理。在这个环节,可能要发挥阿里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的强项,实现真正的工艺智能化,我认为当前的犀牛工厂应该还没有实现突破,原因是它还缺少真正的大数据的支持。如果未来其他电商跟进阿里,这个环节必然烽烟四起,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我所创立的昱辰泰克已经在这个方向进行了将近两年的研究,也才刚刚建立起基础模型。

4、生产是否实现智能化

这块是报道最多的,也是参观者认为的亮点,但是,恰恰相反,这块却是最难看到真面目的部分,犀牛工厂已经实现在制品的全局调度,也就是说不仅实现了混流,并且实现了混线生产,那么其中的分配调度策略是否最优,是简单的人力平衡,还是更复杂的团队效率最优,乃至人尽其力的最大化,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信息才能揭示出本质来,就像安筱鹏博士评价红领时说的,看不见的自动化才是智能的本质。

生产智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相关维度太多,有订单数量、产品品类、产品复杂度、产品相似度、设备共用性、员工技能等等不一而足。我认为犀牛工厂在这块应该下了很大的功夫,终归这是面子,不是吗?

5、物流智能化

我把制造业的物流分为厂内物流和厂外物流,犀牛工厂的厂内物流应该已经实现智能化,不论是AGV还是吊挂线及其桥接等,只要花钱就可以买来。但是,场内物流跟计划、排产、现场不确定性相关,同样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环节可以不容质疑地认为犀牛工厂肯定可以实现,并且未来会优化的更好。

厂外物流是指物料的调拨,包括分布式仓储等,犀牛工厂应该还没有完全实现,因为工厂还没有形成集群,无法实现智能厂外物流。

6、品管智能化

品管智能化与工艺智能化具有强相关性,在工艺智能化尚不完善时候,品管难以实现智能化。

以上是对犀牛工厂智能化方面的解读,虽然犀牛工厂当前仅仅公开一家实体工厂,但是我相信阿里未来布局中智能化是必选项,虽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已经起步,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其次,新制造的个性化,个性化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大的歧义性,什么是个性化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话题,我们姑且认为个性化是能够生产非常小的订单,那么犀牛工厂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生产。但是,就像在上面对智能化解读中描述的那样,由于尚有部分环节还没有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效率等可能会有较大的损失,这是未来犀牛工厂吸纳社会产能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必须要在不太多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才能降低社会工厂进入阿里智能制造平台的门槛。我也是从去年开始在研究这个方向,包括使用从华为学来的工作岛的概念重构生产过程等理念。希望犀牛工厂在生产模式上能够带来突破。

最后,新制造的定制化,我不认为犀牛工厂未来会开展定制化服务,因为定制化的配置(config)属性不符合阿里的基因。定制化从年我们服务红领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八年时间,中国定制化还是局限在特定的品类中,定制化需求还是小众群体,所以,这个群体未必会进入阿里的法眼,最为关键的是,定制化对生产的管控比技术更重要,基本上无法通过吸纳社会产能实现服装的定制化。我也不建议犀牛工厂在这个方向上发力,除非服装生产自动化有所突破就另当别论,到那时再尝试不迟。

通过以上解读,犀牛工厂基本上具有兑现阿里“新制造”的基础,至于未来是否能够把成百上千家工厂集群为一个巨无霸式的虚拟工厂,我们拭目以待。

其实,所谓的集群与虚拟在计算机,特别是云服务中早就有先例,至少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一般是先把计算能力不是很高的服务器通过集群(Cluster)为一个具有巨大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然后在这台巨大的服务器上通过虚拟(Virtual)主机的形势分割出比原来实体服务器多得多的主机,用月租的形式出租这些主机,现在大部分云服务提供商就是这种模式。而阿里未来的新制造最有可能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运行。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可能这就是阿里推出的“新制造”吧。

当众多社会工厂集群为分布式、虚拟化的工厂时,会有海量的需求数据和产能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入到阿里帝国的计算平台上,从而使“数据”成为制造的核心要素。

所以,犀牛工厂基本上兑现了阿里“新制造”的目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