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移动云的现状与未来悲了伤的白犀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

年已过去,整体上国内云计算领域波澜不惊,由前几年的轰轰烈烈到现在润物细无声。于年下半年,中国移动开展“云改”,明确了移动云战略性关键业务定位,提出三年进入国内第一阵营的目标,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为中国云计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期待。

近期,一位电信运营领域战略专家以“蓝军”谈了他对于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的战略定位、战略执行的看法,并开出“良方“。《苏研还是苏研,远不是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作者:付长冬博士)。受到刺激,笔者从第三方角度,也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1、浅谈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信通院的数据,国内云计算市场年公有云增速为42.1%,私有云市场增速为22.3%,整体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年达.6亿元。从结构上看,IaaS占比约71%,SaaS占比约23%,其余为PaaS,市场仍然是市场驱动阶段。根据IDC的年上半年数据,国内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阿里云、腾讯云、AWS、天翼云、华为云位居前五,AWS进入了前三,华为云进入了前五。由于竞争加剧,头部厂商显现,后期中小型的云服务厂商会加速淘汰。云计算已经度过了炒作期,被社会广泛接受,已经成为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年云主题的各种大会逐渐少了,不代表云不重要,而是说大家都接受了)。

云计算提供IaaS/PaaS/SaaS服务,区别于传统的某一类计算、存储或者软件产品,云基本可以满足IT基础架构所有需求。上云进程上,早期是计算、存储等资源的池化管理,部分互联网系统(如门户、电商)上云,其次是内部IT系统、大数据存储,接着是核心数据、生产系统。每个行业的上云的进程不同,目前很多公司只是第一步的资源上云,距离整体云化还很远。客户需求上,随着各行业上云的推进,云与行业融合逐步加深,对云的需求不仅是基础资源,对PaaS、SaaS提出更多需求,云将承载更加丰富的能力。全球云计算市场,SaaS+PaaS占比约80%,已经进入了应用驱动的阶段。新技术应用上,因企业对公有云和私有云、不同厂家的云(美国平均一个企业用4.9个云)多云管理成为趋势,应用也由“上云”进入开发具有云特点的云原生应用。同时,人工智能与云的结合,为云增加了“大脑”,更加智能化;而5G商用,为云、边缘计算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带来无限可能。IT云化、企业上云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随着云化进程的加深,需求的变化,新技术应用等,云的内涵和价值也在持续发酵和演进。经历了前期发展,云重心已经由资源层面上升到业务层面,云的价值由过去的降低成本成为融合创新的平台。

宏观上,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鼓励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云计算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国移动,在个人和家庭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政企和数字化业务成为数字化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随着上云进程,未来企业的数据和信息化都会在云上,数据的传输也会在云间传输。以AWS为例,通过自建和租用,构建了AWS骨干网。流量的走向:从用户-运营商网络-云POP-云骨干网-云数据中心。因此,“没有云就没有网“不是危言耸听,至少云业务已经是网的”护城河“。大力发展云业务,既是运营商传统网业务的延伸,也是新型数字化业务发展的基础。

年中国移动发布“5G+”、“5G+AICDE”计划,对内实施“云改”,明确移动云战略性关键业务定位,目标是三年进入国内第一阵营(应该是前五)。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承担研发、运营、建设和支撑一体化职能,统一提供云产品和服务能力,优化了政企、省公司、云能力中心协同关系,从投资、产品、运营等多方面加强云业务的发展。中国移动“云改”应该是面向未来3-5年(至少)的战略,符合社会数字化经济、中国移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云“动力。(虽然比别的厂家晚了些,还是搭上了末班车)

2、头部云服务商的共同特征与运营商优势

全球云服务上,AWS、Azure、阿里的“3A”位居前三,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初步总结这三个头部企业,有如下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1)自有业务需求拉动:云发展的初期,一开始是满足企业内部需求,后来利用边际成本,就把这项业务对外提供服务。AWS和阿里的电商业务,Azure发展也得益于offcie软件云化,因此“内需“很重要。国内一些云创业公司,发展简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自有业务,缺少稳定的业务和收入。

2)长期持续布局:前面说到云是新型基础设施,既然是基础设施,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成的。阿里云成立与年,AWS更早,均要求企业长期持续的战略投资和全球化的布局能力。

3)产品技术能力:云因技术创新而生(当然也变革了商业模式),并持续的演进和变化,技术创新始终是云的驱动力。3A企业均是技术创新的代表,均对云从底层到应用有自主、全栈的产品和技术体系。

4)规模化运营能力:云基础设施包括了计算、存储、网络等,涉及几十万台服务器、为客户提供数千万的vCPU。地域上,云是一点接入服务全网,满足各类用户不同需求。这要求,云服务商综合运营能力很强,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能力。Azure具有海量客户和系统运营经验,AWS和阿里均是全球领先的电商平台运营者。

5)生态构建能力:云是IT集大成者,涉及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到应用,IOE都和云相关。并且随着云化进程,云和行业结合紧密,涉及更多业务领域。因此不管是云能力的构建,还是能力的输出,都需要构建云生态,否则这个云就是毛坯的云。3A每家都有丰富、完善的合作伙伴和生态体系。

围绕这五个方面,笔者认为中国公有云市场,互联网(阿里、腾讯)、IT和运营商会三足鼎立,占据头部。中国移动优势——业务上,具有个人、家庭、政企和数字化业务(比如咪咕)丰富的业务,并且内部IT系统也有强大的上云需求;战略投入上,中国移动作为央企,持续性的、大规模的战略投资能力,是一般企业无法匹敌的(从4G、5G网络的建设就体现出来了);产品技术能力,云能力中心在云技术领域有长期的积累(只是前期以内部云化为主),当然和领先厂家有差距;规模化的运营能力,9亿个人用户、1.7亿家庭用户等,以及长达20年网络运营经验;生态构建上,中国移动本身有合作伙伴体系,具有行业影响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且相对中立的角色利于生态构建。

当然这些优势要发挥出来,还需要在战略落地中推进。比如在云基础设施构建上,如何发挥云和网络一体化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订购,一体化开通,以及云+网+应用一体化体验;在自有业务上,如何以云为入口整合自有的产品和业务上云(也包括云专线网络产品)提供运营商特色的云产品,支撑内部系统的云化。从中国移动以往案例看,个人市场从3G不利到4G领先(5G就更不说了),家庭市场从进入到份额第一。笔者相信云业务,只要中国移动坚定不移落实“云改“战略,移动云一定大有可为。

3、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相关变化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实施“云改”战略不到,从公开信息看下有哪些变化。看云服务商的变化,首先看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