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刘伯温做了朱元璋的军师后,他向朱元璋推荐了奇才施耐庵。朱元璋很重视,特派刘伯温前去召请。施耐庵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躲避了起来,因为他厌恶官场的险恶。
施耐庵辞官归隐写名篇
施耐庵回到了苏州,继续他的创作。施耐庵为了创作《水浒传》,呕心沥血,可以说,他是为《水浒传》而生,也是为《水浒传》而死的。
年春,年已三十六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遂人愿,施耐庵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刘伯温。从此以后,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
面对官场黑暗,施耐庵不想同流合污,所以只干了两年,他便愤然辞官归隐。他从钱塘弃官回来后,便在苏州东南隅的施家桥开教授徒。施耐庵有匡济天下救民之志,他便想用笔耕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
那是在年9月,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刘伯温带着御旨专程登门召请施耐庵。刘伯温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施耐庵的新居。
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时,施耐庵忙出门恭迎。随后,施耐庵立刻命家人摆上酒席。他殷勤劝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着了。此时,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施耐庵还未写完的《景阳冈武松打虎》墨迹未干的一回书稿。顿时,刘伯温已明白施耐庵其意甚坚,就未再多说,回去复旨了。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召请,便到白驹场以西十八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格局建了房院迁来居住。
当《水浒传》成书后,很快就被传抄到社会上去了,人人争相阅读。朱元璋因为两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所以一直有气。看到此书后,朱元璋的气就更大了,他随即派人把施耐庵抓了来,并且关进了南京天牢,兴师问罪。
刘伯温知道此事后大为吃惊,他到天牢去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救他出去。刘伯温狡黠地说道:“这还需问我吗?你是怎么进来的,就应该能怎么出去。”说完刘伯温便一笑而去。
施耐庵反复琢磨着刘伯温这两句话,终于明白了:“我是因为写书坐牢的,还是要通过写书才能出去呀———因我写了宋江一伙人起义造反,犯了朱元璋忌讳。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那不就得了吗?”他将创意向刑部阐明后,得到刑部的允许。于是他便在天牢里,把《水浒传》续下去,写了宋江等受招安,归顺了朝廷。
施耐庵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把《水浒传》后五十回续成。最后送呈朱元璋进行阅览,再加上刘伯温的从中帮忙,施耐庵才被释放了。
刘伯温
宋濂是浦江人,他尤其擅长文化方面。宋濂与刘伯温是同时被召至应天的,他比刘伯温大一岁。宋濂不仅充当着朱元璋的顾问,而且还太子的老师。朱元璋最为满意的是他在教授太子过程中,使太子认识了孝友敬恭、进德修业的重要性。
宋濂在教授太子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凡是一言一行,都以礼法劝,有关国之兴亡大事,必拱手相告,太子也都认真照办。宋濂的官并不高,主要是发挥了他的学术专长。
明朝建国后,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后来,朱元璋召四方儒士数十人为编修,入宫中文华堂研习受训,任命宋濂为师。对于宫中之事,宋濂也是从不多言,因而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认为宋濂是最讲实话的,他从来都不会去评论群臣的好坏,处事也很公道。宋濂被推为明朝开国的文臣之首,这主要是他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四方学士也均称其为太史令。朱元璋命宋濂撰修《元史》的同时修国史,让他参与制定礼乐诸书。宋濂著有《宋学土全集》与《孝经新说》等,其著作、文章都被国内士大夫、外国贡使争相收存。
宋濂
朱元璋重视人才唯贤任用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确是一个网罗人才的高手,他遍撒人才网,不仅抓到小鱼之才,大鱼之才也纷纷落网。朱元璋无法按捺心中的喜悦,图大业的野心也是与日俱增。
对于人才朱元璋曾形象地比喻说:“锋利宝剑可以刺穿犀牛和大象,但用它砍石头必会受损;骐骥可以奔跑千里,但让它拉犁耕田必将摔倒。”他强调人尽其才。刘伯温、宋濂、朱升等博通经史、长于谋略,朱元璋将他们留在了幕府,让他们发挥智囊作用;胡深等是精通兵法、骁勇善战的人,被任为将官,让他们统兵征战四方;汪广洋、叶琛、章溢等善于办事的人,则被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这样,大家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朱元璋的事业自然也就蒸蒸日上了。
章溢
朱元璋对俘虏得到的人才,也能唯贤任用。他坚持“神武不杀”的宽大处理政策,这充分说明,朱元璋虽然布衣出身,却很重视人才。正如学棋要拜高师一样,求才也要求比自己更能的高才,这是成大事的人必须要有的认识。妒贤嫉能的人,是很难成大业的。
从朱元璋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高级人才的重视,只有觅得高才,留住高才,善用高才,才有可能得到天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反元有利,只要有助他得到天下,他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把人才招至麾下,这样保证了事业的顺利进行。
虽说朱元璋重视人才,但是由于当时的地主、儒士大多都参与过镇农民起义的活动,因而对朱元璋的招降心存疑虑。朱元璋考虑到这一因素,因而特地宣布“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讲明只要诚心归附,一概既往不咎。在朱元璋的感召下,不少曾经在元朝做官的地主、儒士和多年隐居的名贤,也都前来投奔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