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田浩偶然事件中级原因终极原因读贾雷德 [复制链接]

1#

田浩

未读此书前,我们或许会疑惑:为什么餐桌上的主食是小麦和大米,而不是杏仁、苹果,或者巴旦木、葡萄干;为什么我们吃的主要肉食来源是猪、牛和羊,而不是河马、大象、长颈鹿;为什么驰骋草原的蒙古铁骑骑的是战马,而不是驯鹿或者梅花鹿;为什么现在在地里耕田的是牛,而不是性能更好的犀牛或者大象;为什么中国古代发展的那么好,而征服美洲大陆的却是欧洲人……

而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书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是由美国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撰写的一部历史类著作。

作者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探讨了人类历史和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发展的影响。作者提出,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如可耕地、可驯化的动植物种类和疾病暴发等,使得某些文明具备了更有利于发展的条件,并最终解释了为什么欧亚大陆的一些文明最终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一个重要地理因素在于,大陆的走向不同。亚欧大陆是东西轴向的,而美洲、非洲大陆是南北轴线的。东西轴向的大陆,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大,阳光、雨水、温度的差异不大,可以方便传播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哪怕当地没有独立驯化出来,但是地理位置优势,也方便接收别人的成果。而美洲大陆南北走向,在热带地区驯化的植物在温带地区就难以存活。

驯化野生动植物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摆脱狩猎——采集生活。驯化的动物除了是重要的肉类来源(比如猪),能参与农业生产外(比如牛),还是重要的战争工具(比如马)。战马在侵略印第安人的战争中起了比枪炮更重要的作用。

但用作者的话说,“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可能是因为温顺的动物在一开始就被土著吃灭绝了,也可能一些动物就是不能适应群居的生活,也可能这些动物过于凶猛……这些不凑巧的地理因素使得印第安人没能驯化野生动植物,从而一直从事狩猎——采集的生活。

人与动物的长期合作发展,也会导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传染病。传染病中很多都是来自牲畜的致命礼物。比如艾滋病来自猴子的病毒,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还有几乎灭了整个欧洲的黑死病,罪魁祸首是鼠疫……家畜饲养带来了新的病原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传染源,密集的人口又为疾病传播创造了机会。欧亚大陆族群更早地面对这些病毒,有足够的时间针对病毒采取措施(如预防措施或生成抵抗力)。而这些病毒,一旦进入原始部落,对他们来说,将是灭顶之灾。比如天花病毒,在西班牙人年入侵时,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人口,并直接杀死了称帝没多久的蒙提祖马二世。

食物生产占优势的民族,显然会带来更快的人口增长和更高的人口密度,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潜在发明者、可采用的发明创造、互相竞争的社会,以及更大的使用和保有发明的压力,这些都为包括金属冶炼、军事、动力机械、航海造船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其次,更多的人口加上相对稳定且有所富余的粮食储备,能够养活一批不事生产的人员,负责管理、技术研究类工作,职业军人以及具有统治权威的官员和君主也因此出现了。人口增长带来了更大的竞争,竞争之下失败者或者被杀死,或者成为奴隶,从而促使等级更加森严的社会制度成形。此外,文字最初主要服务于专门的政治人才,这一需求促使欧亚大陆部分地区形成文字,发挥记录、传播的功能,帮助欧洲人获得更多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认识,以及对不同地区状况的了解,军情的探查和汇报也为入侵和征服增加了很大胜算。

北极兔的毛色在夏天是棕色,到了冬天就变为白色,但研究北极兔的演化生物学家,并不满足于弄清楚从毛色素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的角度来研究的毛色的普通直接原因。更重要的问题是它的变色功能(如,逃避捕食者的保护色)和终极原因(如,从没有季节性毛色变化的祖代兔群开始的自然选择)。读完此书,最深的印象是不仅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