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在支撑韧性中国的底座 [复制链接]

1#

当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不断爆发,如何将风险社会打造成韧性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挑战。

在物理学中,韧性意味着物质材料在变形过程中不易发生折断和破裂。

在建筑学中,人们发现,采取韧性而非刚性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在遇到外部强烈冲击时会自适应地摆动。其基础、榫卯、斗拱等能吸收和减弱冲击的能量,“墙倒屋不塌”。

社会也需要韧性,即遭遇破坏性力量时,通过连接性的修复力量,继续维持和促进社会的有效运行。

韧性是如此重要,但支撑韧性的群体,平时往往会被忽略。

年英国《柳叶刀》曾发表社论,指出此次新冠疫情大流行带给人类两个有益的教训:一是提醒我们谁是真正维持社会运行的人——“关键从业者”——包括医护人员、商场及社会工作者、公交司机、银行出纳、教师、警务、农民和清洁工。二是社会系统存在脆弱性,不仅呼吸机、氧气短缺和卫生人员的压力已然出现,食品供应也可能表现出脆弱。这种脆弱性不是饱受战争侵扰的国家才有,它就在所有人身边。

持续到第三年的疫情,让无数中国人也在静默、坚忍和抗争中生活和工作。有短期的突击战,有拉锯数月的持久战。而且,这种“抗战”仍将继续。

这是一场韧性的战争,也在考验社会的韧性。

民以食为天。凡是遭遇过较长疫情静默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寻常的一日三餐,现在是家庭的重要事件;过去召之即来的外卖,现在成了特别的期盼。

我所居住的小区,静默管理了两个多月。有的主妇瘦了,因为烧饭的阿姨回了老家或被封闭在住处,主妇自己天天做饭,渐渐没了胃口。有的年轻人没做过饭,炊具也没有,就算小区发了保供的肉蛋蔬菜也不知道怎么做。在这段日子里,每当可以点一次外卖,跟一次团购,好像都是一件喜事。

在这个时候,你会无比真实地感到,社会的韧性就是生活的韧性,就是好好拥有一日三餐的韧性。而那些外卖商家和骑手,也是社会的“关键从业者”,用市场的力量支撑着社会、经济、就业的韧性。

我们小区外边有一条河涌,中间有一道围墙,这段日子可以看到,河涌两岸的草木空地上搭着几个小小帐篷。那是外卖骑手的临时居所。因为在解封之前,他们一旦离开小区,就不能再回去。他们离我很近,也很远,我知道,有他们,我的生活才会更好。

最近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指出,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稳就业作用,稳定平台企业及其共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预期,在疫情防控中做好防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最后一公里”的线上线下联动。

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也提出,应对疫情影响,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韧性是一种服务的连接,也是一种力量的传递。通过电话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